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①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
(2)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黩:污浊。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①写风发出声音的多变源于附借物体的不同;②文中说山谷的声音不宜;⑤写游松动松风阁的感受。
点评:题干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小题3:“开门见山地提出”错,是逐层推论,引出本文描写的主体。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4:注意得分点:(1)“悉”全,都;“焉”句末语气词;句意通顺一分。(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主谓倒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通顺一分。
点评: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找准得分点,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确保得分点准确无误,对于疑难字词要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然后翻译时尽量直译,保持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要依靠吹拂其他物体才会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大空中发出大声轰响。正因为风要靠吹拂物体才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土壤石块,风即使吹拂它们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虚而深邃,风穿过山谷就会发出雄浑凄厉的声音;潮水荡漾而轻柔,风吹过水面就会产生波涛轰响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不能达到和谐适度,使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唯独风吹拂花草树木所产生的声音最为适度。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凄闯悲凉;叶子柔软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吹拂发声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大凡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而树枝弯曲,叶子细小成长条,形状离奇古怪而茂密丛集,姿态潇洒自然而婆娑翩翩,针叶蓬松散乱而活泼玲珑,所以风从松树上吹过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疏松通透、流畅通达,发出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聆听这种声音可以消除烦闷和污浊,洗涤昏暗和肮脏,精神开朗而心情愉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好像是在太空中自在地往来,同自然万物一起遨游。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会稽山的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
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很热,冬天也不十分冷,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感到悦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像许由用颖河水洗耳朵那样来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那样来表示高洁呢?
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①,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14),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馀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⑥!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释】
①排:批驳。
②权子母:古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衡其轻重铸之,以利通行。(参看《国语·周语下》)后世遂称借贷生息为“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
④“《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
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
⑥顾:岂,难道。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示:给……看。
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顾:考虑。
C.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善:友好,亲善。
D.吾已为君遣之矣遣:派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辄起而排之?/太后盛气而揖之
B.先生则抚掌自豪 /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C.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至今学者称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 B.③④⑥C.②③④?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D.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1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3分)
(2)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3分)
(3)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4分)
参考答案:
11、D
12、C
13、B
14、B
15、(1)译文: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
(2)译文: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
(3)译文: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君子(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
本题解析:
11、D。打发掉。
12、C前句其为揣测副词,大概,后其为祈使副词,一定。A代词,指人B副词,就D代词,他们。
13、B。②说非常珍视自己的评书稿本;⑤说听课的人对他的崇拜。
14、B。原文说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著述多到十万多字的是《易经》,“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是说如今流传在社会上的著作。
15、(1)译文: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虽”“顾”两个得分点,大意1分。
(2)译文: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兀坐”“为务”两个得分点,大意1分。
(3)译文: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君子(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罹”“非其罪”“伤”三个得分点,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卓异,所有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
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一天他拿一千两银子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加您守财奴的名声罢了,我已经替您打发掉了之。”王斫山笑了笑没当回事。
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颜渊感叹孔子,孔子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尤其爱好讲《易》,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它的评论还有很多,如今流传社会上的著作,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刊刻版本。
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不能评论《古诗十九首》。”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惨的灾祸。面对行刑时感叹道:“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算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最出名,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
曲江廖燕说: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才开拓出极有生气的一面。唉!多么优秀啊!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然而评价他的人说文章奥妙的秘诀,就是天地奥妙的秘诀,如果阐明得太透彻,不可避免会触犯鬼神的忌讳,这样看来先生的灾祸,大概也有一些致祸的原因啊!但是先生画龙点睛的评论,教人写作诗文的方法,使普天下后来求学的人,完全领悟写文章布局构思的方法,这是先生的功劳啊,这功劳又怎么会小呢!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我路过吴门,去拜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并写下象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举贤以自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D.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B.渔父见而问之曰?夫赵强而燕弱
? C.身客死于秦?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D.乃作《怀沙》之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因为令尹子兰身居高位而不为国分忧而痛恨他。
B.楚怀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屈原之死,表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D.屈原身后,宋玉、唐勒、景差这
些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但没有人比得上。
小题4:文言翻译(共10分)
(1)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
参考答案:
小题1:B被(A选拔,全、整个? C 递相,相与:一起? D希望,宠幸)
小题2:A因为(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C在,对? D这,的)
小题3:C(A、屈原痛恨子兰的原因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秦国,造成楚怀王客死他乡。B、根本原因在于楚怀王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这些人不如屈原之处是他们不敢直谏。)
小题4:(1)山峰独自高高耸立,直插云霄(向上冲向极高的天空)。上:名状,向上意,1分;全句通顺,1分。
(2)把宝鼎当成铁锅,把美玉看成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视为石子,乱丢乱扔到处都是,秦地人看待它们,也并不十分爱惜。鼎:名状,把宝鼎,1分;砾:名动,当石子(瓦片),1分;全句通顺,2分。
(3)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到狗的叫声,百姓看不到作恶的官吏,老年人生活在您圣明的领导下。下车:到任,1分;夜:名状,在夜里,1分;全句通顺,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小题(10分)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节选自《答苏武书》,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适 万 乘 之 虏 遭 时 不 遇 至 于 伏 剑 不 顾 流 离 辛 苦 几 死 朔 北 之 野。
【小题2】材料中多处出现人名,“萧、樊囚絷”、“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中的“萧”、“樊”和“陵”分别指(3分)
A.萧何樊於期李陵
B.萧统樊哙司马迁
C.萧统樊於期司马迁
D.萧何樊哙 李陵
【小题3】为驳斥“汉与功臣不薄”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理?请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小题2】D
【小题3】汉朝功臣受迫害的一些例子,苏武本人回汉朝后并未受到重赏,迫害功臣的朝臣反受重用。(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断句要依循规律。其一语气词必然放于句后,其二发语词必然放于句首,其三固定句式必然不能分开,其四名词、代词在句中不是主语便是宾语,其五文言文的排偶句式,其六顶真修辞。操作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大意,先易后难。
考点: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小题2】解答此题的关键,必须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文学文化常识复习,从先秦一直到明清、民国的重要作家,重要典籍和流派并称。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3】由于试题具有“古人评论性文章或其中一部分”选材特点,我们要根据议论文段落层次特点(一般观点——具体阐释——总结)去解题。我们在做全段思想观点题时,要从文段的首尾找,解答具体分析、要素题时要努力从段中找答案。当然,还要注意试题是用“文中语句”解答,还是用自己语句解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抑本其成败之迹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家祭无忘告乃翁
C、请其矢,盛以锦囊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D、梁,吾仇也 及仇雠已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