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8:56:59 【

1、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幼稚室,瓶无储粟?盈:满。 ?②生生所,未见其术?资:钱财。 ?
B.①脱然有怀,求之途?靡:没有。 ?②饥冻虽,违己交病?切:急迫。 ?
C.①犹望一,当敛裳宵逝?稔:庄稼成熟。 ?②情在骏奔,自免职?去:前往。?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奴役。 ?②三径荒,松菊犹存?就:已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徐】选出意思不同的一项(?)
A.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促织》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C.徐而察焉。知非池中物也。
D.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徐娘,年老而风韵犹存的妇女。其它三项均为“慢慢地”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l题。(18分)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①,昼所为,夜必书之。媪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南都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日:“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②之耶?”卒不往。
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日:“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日:“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③。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④,规范先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杨凤苞《黄贞文传》)
注:①日历:指日记。②徇:屈从,顺从。③伯氏:大哥。④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此处乏指史书。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粝食:粗粮
B.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上人:僧人
C.益以品节自厉?自厉:自豪
D.甫就傅,即向学?就傅:从师,入学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少即以圣贤自期? B.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不赂者以赂者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日? D.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19.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已在括号内补出,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有要人谕意,欲荐(之)为榜首,(或)峻却之。
B.(淳耀)偕弟渊耀,暨侯峒曾……诸人固守(于城)。
C.城亡与(之)亡,此儒者分内事耳(欤)。?
D.入砖(有)寸许,其迹(于)历久不灭云。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是嘉定县人,少年时就以圣贤作为道德修养的理想目标,众人的“争趋之”和淳耀的“独不赴”构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他的正直品行。
B.黄淳耀在嘉定城被攻破后,与弟弟黄渊耀一同到城西竹胜庵自尽,对话、遗书、动作等描写生动、传神,彰显悲壮之气,读之令人扼腕长叹。
C.黄渊耀生性率直,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就被录取为生员,平日同兄长一起谈论道德学问,连黄淳耀也自叹不如,有《谷帘学吟》一书传世。
D.“贞文”是学生们赠与黄淳耀的谥号,从而不难看出他生前的操行学识深得人们赞赏,而他的文章同样赢得人们推崇和喜爱,可谓文德双绝。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3分)
翻译:?。
(2)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3分)
翻译:?。


参考答案:
17.C? 18.A? 19.B? 20.D? 21.(1)(朝廷里的)某位大官一向对我很好,可他现今正攀附朝里的当权派,我如果前往,必定被他们所拉拢和利用。(2)就义时,见兄长自缢身亡后的头巾掉落在地上,就下来把头巾捡起,重新给兄长戴上,然后在兄长旁边上吊自尽。
(第21题6分,每句3分;第一句意思基本正确1分,“方”与“牢笼”翻译正确各1分;第二句意思基本正确1分,“冠”和“乃”翻译正确各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3题,每小题3分,9分;4题6分,共15分)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以忠鲠遭摈,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出位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B.放纵诗酒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鸡林国行贾售其国相   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    
D.刘宾客齐名     秦伯说,郑人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3分)
②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①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②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刺史。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多个知识点。判断实词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和该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去判断。尤其是古今异义,切不可望文生义,如此题“致仕”就不能理解为出仕做官。A.致仕,官员退休或辞职。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也大多是多义多用法的,由于虚词有时候没有实义,只有语法作用,辨析它就得靠它们不同的语法作用。A.其:他,代词/助词,无实义;B.乃:于是,连词/竟然,副词;C.于:给,介词/在,对,介词;D.与:和,跟,介词。
小题3:不同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应是晚年。
小题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文言翻译主要是读通句意,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本题关键词:恃:仗恃;推可:推荐认可;朔:北方;见:被,介词;外:朝廷外;除:授予(职务)。不见听:被动句式。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注]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日:“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日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毅。”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田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使人臣摘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毅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注]趫(qiáo):壮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诸侯之地——绝:穿过
B.使人蹇叔曰——让:延请
C.遇秦师——道:在路上
D.晋文公薨——适:刚刚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兴师,未知何如
B.师所从来者远矣
C.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D.使人臣犒劳以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重图之②如是,孰能御之
B.①遽使奚施归告,矫郑伯之命以劳之②勾践既许之,致其众而誓之
C.①智不至不信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师之不反从此生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缪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
⑤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
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缪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缪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不肯相信。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精神可嘉。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缪公预料的。


参考答案:1.B
2.B
3.B
4.A
5.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