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9:03:05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纵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无损者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D
5.(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 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召为丞相史——除:授予官职
B.从吏幸相国召之——按:处置
C.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趣:以……为兴趣
D.然百姓秦之酷后——离:通“罹”,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B.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C.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D.曹参起初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D
4.(1)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2)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世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日牛马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4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2.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3.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4.(10分)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4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安”、“幸”各1分)


本题解析:
附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找到了泉源。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削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A.(哀伤)民生之多艰/既(代替)余以蕙纟襄兮
B.謇朝(谏争)而夕替/又申之(因为)揽茝
C.鸷鸟之不(合群)兮/忍(罪过)而攘诟
D.(以)前世而固然/屈心而(压抑)志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哪一部典籍不属于“四书五经”?
A.《中庸》
B.《尚书》
C.《春秋》
D.《左传》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