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9:06:5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参考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所选诗章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在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走在路上,形容步履的沉重,暗示心情的沉重。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饥载渴”中的“载”都是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问题。(8分)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
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题目中能提示全诗内容的词语是?。(2分)
小题2: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小题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七言绝句(七绝)?别(2分
小题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
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3分
小题1: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
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常识的认识。四句的为绝句。八句及以上为律诗。还分为七言或五言。第二问可从题目中提取。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选取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用他们的依依难舍来表达自己的离情。所以很有特色。答题时可先写出其用何手法,并结合诗句举出事例,并写出其表达了何种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这两个字的传神之处在于其蕴含拟人修辞,更好的表达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描述其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11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小题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5分)
小题2:词的下阕用什么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来表现早。(3分)“啼鸟两三声”以动衬静,用环境的寂静来表现行之早。(2分)
小题1: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的拟人手法(用乐景写乐情或借景抒情)和“霜华重”“驼裘冷”与后文的对比手法,来表现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霁霞”“晓月”“残星”以及“山径人稀”“ 啼鸟两三声”等分析“早”。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手法2分,结合例句分析2分,心境2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莲曲  ?采莲曲
王昌龄?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菱叶萦波荷飐①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飐zhǎn,风吹颤动。
小题1:概括两首诗中采莲少女的形象特点。(2分)
小题2: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人物刻画上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王诗中采莲少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白诗中采莲少女腼腆害羞。
小题1:(4分)王诗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白诗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羞涩而又多情的少女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诗中“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和“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来判断少女的形象。
小题1:王诗用衬托,白诗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识记字音》考点..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