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9:16:56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鲁迅:戴着面具的呐喊 文/王晓明 (1)就在鲁迅自以为无望,只能“待死”的时候,从那深坑的上面,却又悄悄地垂下了一根绳梯,它就是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夏天创办的《新青年》。 (2)鲁迅住在北京,又在教育部任职,对这场越刮越猛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开始却并不重视,也不以为它会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就丢开了。到一九一八年,他终于接受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先是小说,再是诗,再是杂文和长论。 (3)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发表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从《狂人日记》到《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下了十多篇。他自己说,他写这些小说是意在“呐喊”,你顺着这个角度去读,也果然会从中听出启蒙的呼叫。《狂人日记》是揭发中国历史的“吃人”的本质,《孔乙己》则是表现冷酷人世的另一种“吃人”的真实。《药》凸现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愚昧,《风波》则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脆弱。《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诉和讽刺都远比《孔乙己》犀利;《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不用说,与随感录相比,这些小说更能够表现鲁迅的呐喊的激情。 (4)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整篇作品的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的有意的挪榆和戏谚,到最后一章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 (5)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可是,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无论作家抱着怎样的动机。一旦进入创作,总难免要受这法则的约束,而它的头一条,就是:坦白你自己!因此,鲁迅就是心再诚,再想遵从启蒙主义的“将令”,他内心的那些与启蒙态度并不相符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涌上笔端。小说家非但不可能在描述他人的时候,保持完全的冷静,他也不可能完全去描写他人,他自己的心绪,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入作品,成为他的描写对象。连写杂文,鲁迅那副启蒙主义的面具都不能遮住他的阴郁情绪的流溢,在小说里,这面具的遮蔽作用就更有限了。 (6)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这独特并不在他的战斗热情比其他人高,也不在他的启蒙主张比其他人对,他的独特是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其他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即便是发出最激烈的呐喊,他也清醒地估计到,这呐喊多半不会引来什么响应;就在最热烈地肯定将来的同时,他也克制不住地要怀疑,这世界上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虚无,才能长久地存在。是命运造就了他的这种独特之处,而“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选自王晓明《鲁迅传》,有删节) 小题1:标题为“戴着面具的呐喊”,请结合文本谈谈其具体含义。(6分) 小题2:文中第五段说“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这一法则在文中主要指什么?它对鲁迅创作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6分) 小题3:文章说:“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句中“独特的方式”指什么?作者对此如何评价?(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鲁迅的小说本意在于“呐喊”,是启蒙的呼叫,唤醒麻木的人们。(3分)但小说也流露出鲁迅内心深处的阴郁(消沉)和沮丧情绪。(3分) 小题1:法则:坦白你自己(2分);体现: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以各种方式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2分),在激情呐喊的同时流露出阴郁的情绪(2分)。 小题1:“独特”是指鲁迅比别人更清醒,认识更深刻,更透彻,对事情判断更理智,所以他的信心没有其他人足,更会流露出质疑和消极的情绪。(3分)对于这个“独特”之处,作者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鲁迅是对的,这也正是鲁迅超出其他人的地方。(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呐喊即是抗争,想要唤醒民众之意,但是当时的时代不允许,民众民识未开,不被人理解又造成了内心的波澜。 小题1:考查文中的重要句子,到第五段中去找即可。 小题1: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主要看第六段。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卖白菜莫言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定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在一年的三个季节里,我和母亲把这一百零四棵白菜从娇嫩的芽苗,侍弄成饱满的大白菜,我们撒种、间苗、除草、捉虫、收获、晾晒┄┄每一片叶子都留下我们的手印┄┄但母亲却把它们一棵棵地卖掉┄┄我不由得大哭起来。 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了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四里远。母亲让我帮她把白菜送去。我背起那只盛了三棵白菜、上边盖了一张破羊皮的篓子,沿着河堤那条小路,踽踽而行。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踮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臂,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但还没有断利索,有几绺筋皮联络着。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黑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到了集上。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着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 “是老小,”母亲答道,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将她胳臂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着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帐。”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帮,用我刚刚学会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而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等我放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眼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小题1:文章多次描写“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小白菜,其作用是 ①??②?(2分) 小题2:选出对文章判断不正确的两项(4分)(?)(?) A.虽然物质条件极其困难,但“母亲”待人依旧热情、友善。 B.文章中的“我”和“老太太”在一定程度上对“母亲”的形象起了反衬的作用。 C.文章的基调略显低沉和压抑,其目的是渲染物质生活的困难。 D.文章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母亲、看世界,更真实、立体。
| E.“卖白菜”是一件小事,但文章却诠释了一个人生大命题。 F.此文文字朴素,但字里行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回味和深思。 小题3:依照文意概括母亲的性格特征?、?、?(3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把思想感情推到最高潮。请分析此文结尾与全文的关系。(2分) 小题5:文中依次出现了“悲伤”、“忧伤”和“沉痛”三个词语。请从中分析“我”的情感渐进发展的过程。(3分) 小题6:文学以形象来感动人心。文章刻画“母亲”形象丰富传神,请就其人物描写的一个方面进行鉴赏。(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体现劳动(生活)的艰辛(充分表现“母亲”和“我”对自己劳动果实的深厚感情);突出“母亲”的诚信;推动情节的发展。(2分) 小题2:AC 小题3:坚强、善良、勤劳、朴实、诚信、自尊(其它答案符合要求即可)(3分) 小题4:揭示文章主旨(深化主旨、丰富了母亲的形象)(2分) 小题5:从为生活的贫寒而悲伤,到为劳动成果遭破坏而忧伤,最后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之中“我”的思想情感在逐步深入、提升(1分)。 小题6:可以从神态(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等角度入手,同时要有分析。
本题解析: 小题1: 关于某句话或是某段话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角度考虑,“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小白菜尽管小,但凝聚着“我”和母亲的汗水与辛勤的劳动,充分表现“母亲”和“我”对自己劳动果实的深厚感情。文章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小白菜是为了突出“母亲”的诚信。从结构上来说,正是有了这颗白菜,才有了后文的情节,因此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 A项:“热情”没有依据。C项:“其目的是渲染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为了表现“我”的自责。 小题3: 通过对母亲的描写来分析母亲的性格。在最困难的时候,母亲不仅没有唉声叹气,而且还批评“我”哭,可见母亲的坚强。从种白菜的过程可见母亲的勤劳。从卖白菜的过程中可见母亲的善良、朴实、诚信。从文章结尾可见母亲的强烈的自尊心。 小题4: 文章结尾处思想感情是一种深深的自责,愧疚,与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主旨、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小题5:人物心理分析题,需要通读全文,就近找到其他反映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词语,然后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趋势、原因。 小题6: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应按照观点+分析+结论的结构来作答。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本文从体裁来说,属于叙事散文,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情节和情感。高考中涉及的片断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局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的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唯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一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著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省。
小题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3分)
小题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方面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小题1:疯子船长是一个执著于理想、忠于职守的悲剧形象。(2分)①他久经考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②他遇险不慌,沉着指挥,船沉了又劝同事们逃走,具有忘我、献身的精神。(2分)
小题1:①“我”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②以“我”这样一个山村孩子的视角写疯子船长发疯的过程,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在塑造疯子船长这一人物上,我起到辅助作用。④通过写“我”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要去见识大海,侧面表现船长的高大形象,突出船长对我的影响,并深化主旨。(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1:观点一:应该从主人公悲剧意义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海难虽然摧毁了船长的船,使他成为疯子,但并没有摧毁他内心深处的船长情结,他在晒谷场演绎风暴中救船的情景,表现了一个船长的精神风貌,他的执著与坚持以及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②小说给人心灵的震撼,又让人扼腕叹息,我们在疯子船长这一人物身上感受到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
观点二: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方面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疯子二叔虽然是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但他执著于理想、忠于职守、热爱事业的精神感召我,并引发了我想出去见世面的想法;②小说结尾“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也说明了作者对“我”这一类农村孩子所寄予的期望。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理解错误。对疯子船长的这一动作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他是真实地把这个和他的船“差不多大”的晒谷场当作了自己的船。D项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欠妥当。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作为晒谷场的陪衬而写的,主要不是“展示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E项中对小说的情节分析有误,这篇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小题1:要结合文章对主人公疯子船长的描写来概括形象,还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1:“我”是线索式的人物,“我”可以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此时的“我”既不是事件的主要人物,也不是事件的次要人物和事件的见证人,“我”仅仅是作者根据写作的需要而设置的一个起串联作用的人物。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每点2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审美到审善
江 岳
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已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的语境下,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古人常将“道德文章”连用,文以载道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如何高扬道德之善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样的道理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熟知并非真知,我们恰恰常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陷入迷津。
试以春晚著名小品《不差钱》为例,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典范,它博得了许多人喝彩。《不差钱》艺术地浓缩了中国当下诸多负面文化滋生的生活图景:“小沈阳”拿红包合谋欺蒙顾客,红包文化、面子文化、关系文化、吃喝文化、模仿文化等浸透在维妙维肖的表演中,博得了一阵阵笑声。但这笑声与其说是喜剧的不如说是悲剧的。善的迷失已使人浑然不觉地陷入到 “愚乐”状态。在当前严重的道德滑坡状况下,小品缺乏对负面文化自觉的艺术否定,因而有毒;但它艺术地浓缩了真实的生活,提供了一部当下严重道德滑坡状况的形象教材,引人警醒。
当“搞笑”作为诗意贫乏的代用品风行天下,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三俗”快餐产品涌现,推动物欲、肉欲泛滥之时,《不差钱》让我们意识到“盲人骑瞎马”的善的迷失,这有警示意义。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 、“染色馒头”、“牛肉膏”等一系列危及民生国计的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防盗防毒,防不胜防,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被一点点吞噬,这一切表明,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增强文学中的善,也就是增强文学建构人心的力量,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意味着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走不出从一种片面到另一种片面的怪圈。这里所谓简单的否定即倒洗澡水时总是将小孩子连同脏水一齐倒掉,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排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所谓简单的肯定即捡小孩子时又将倒掉的脏水连同小孩子一道捡回,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排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入乎侧重审美自律的“内”与出乎侧重社会历史他律的“外”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如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来看,它在我国古代有着“厚人伦、美教化”,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至魏晋南北朝,重心则逐步向内移,开始从声律、语言、风格、手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诗歌艺术自身价值的探索,而唐诗正是在汲取这两方面的营养的基础上,兼容统一前两种艺术形态,才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的文学标准,达到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这也对我们当下建构理想的文学有重要启示。在文学发展中,似乎有一个规律性的周期;一个正确的思想、一种有益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开头矫枉过正,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带来“深刻的片面”,而后又引发否定之否定的“文学轮回”, “适度”总是要以“过度”为代价,才能克服两方面的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从而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得以螺旋式上升。
(选自 2011年09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审美”与“审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文学必将从“以审美为中心”发展为“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
B.古人强调“文以载道”,人们也熟知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而不是真知,因此当下文学中的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
C.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侧重审美自律与侧重善的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
D.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以审善为中心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才能克服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肯定了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获得的应有地位,但同时严正指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和语境下,善被边缘化了,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B.第二段有古及今,确立了“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一中心论点,第三段以《不差钱》为例深入剖析,第四段扩大论证,直指当下善迷失之严重,令人警醒。
C.第五段站在否定之否定的哲学高度,审视了近几年文学争论的片面化怪圈,指出“适度”总是以“过度”为代价,才能达到辩证的整合,使文学发展得以螺旋式上升。
D.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论证结构,通过对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总结出了文学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作为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环,植根于人性深处,关注着人何以成为人这一根本问题,文学是人学,也就不能不受善的制约。
B.在新的历史阶梯上,善应当重新成为文学价值判断的重要的标准,由此出发,我们就能对那些走红的作品说“不”。
C.文学发展的新一轮否定之否定,就好比捡小孩子时不能将倒掉的脏水一道捡回,或者当初就应该看好孩子,只倒脏水。
D.唐诗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既注重文学自身之美,又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达到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A项“文学必将从“以审美为中心””表述不准确,原文中说“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是“可能”而非“必将”。所以选A。
小题2:可以用假设代入法和排除法。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表述不正确,“善的迷失”只是当下的一种文学现状,并非行为主体,并且作者只是提到了文学“审美”与“审善”的并重的可能性.此外,“善被边缘化了”一句中的“似乎”二字不可缺.B.“中心论点”的表述错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第一段的末句.D.“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表述错,原文只是以《不差钱》为例进行了论证分析,文中并无此论断.所以选C。
小题3:分析此题时,要速读全文,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善作为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环”表述不准确,原文只是说是“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一环”,并没有“最”这一限制.B.表述太绝对,“那些走红的作品”并非全是不善的.C.文中所说的“捡小孩子时”与“脏水”的比喻是指“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的清况,不是“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且没有相对应的必然逻辑推理。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王夫人正房中的靠背、引枕、坐褥等均是“半旧”的,这“半旧”表明贾家的荣华富贵由来已久。
B.“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加以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不少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
C.《三国演义》里有个著名的章节“单刀赴会”,写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周瑜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赴宴。关羽单刀赴会,最终安全脱身。
D.《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同时也批判了当地民俗的落后、愚昧。
E.《女神》是反映“五四”精神的一部新诗集,以《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最有代表性。《凤凰涅槃》以凤凰经大火而新生的壮美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光明与理想的向往。?
参考答案:C? D
本题解析:C项,不是“周瑜”,而是鲁肃。D项,小说没有“批判当地民俗的落后、愚昧”,而是凸显出人性的善良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