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A.遗传信息的不同是极为普遍的情况 B.生物的物种不同是因为遗传基因不同 C.孤雌生殖和同卵双生以及人工克隆的生物的遗传基因是相同的 D.一个物种内的两个个体的形态不相伺 |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D 小题:B
本题解析:小题:“这就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认识”是第二段的结束总括句,第二段专谈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层次——物种的多样性,故选D项)
小题: D项中“形态不相同”解释太狭,根据上下文,应是“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
小题:原文“科学家估计世界上现有物种的总数大约在1000万种到5000万种之间”,“估计”“大约”均表明系估计的数字,而D项表述成了实际的数字,显然悖于文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王?遐
10月7日是重阳节,无数中国老人和家人一起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望远,度过了这个和乐、温馨的节日。而74岁的吴兰玉老人,却和以往的许多个重阳节一样,独自忙碌了一天,捡回了一大堆废纸箱、饮料瓶。
和以往许多个重阳节不一样的是,她如此忙碌不再是为了偿还沉重的债务,而仅仅是为了活动自己的肢体。“我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我的腰、腿啥子就没得劲了。”她说。
吴兰玉是兵团第二钢铁厂的职工家属,她的丈夫李升然、儿子李培川都是厂里的工人。自从1990年27岁的儿子不幸患上了尿毒症,这个家庭就走上了困顿、辛酸之路。儿子的肾移植手术需要10多万元费用,夫妇俩省吃俭用,一元钱一元钱地给儿子积攒手术费。
因为极度的焦虑和营养不良,1995年初,李升然被确诊为肝癌。3个月时间,李升然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1996年,吴兰玉倾尽所有积蓄,又借了5.5万元钱,终于给儿子做了肾移植手术。但是,这一切努力并没能挽回李培川的生命,1999年8月,他因多种脏器功能衰竭而停止了呼吸。
丈夫走了,儿子走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数万元借款怎么还?坐在冰冷、昏暗的屋子里,没有经济来源的吴兰玉绝望至极。她找出儿子吃剩下的一堆药,一股脑儿吞下去,然后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
但是昏睡了一天一夜后,吴兰玉竟苏醒过来了。知道自己没有死,她失声痛哭:“老天爷都不让我死,因为我还欠着债呀!”
吴兰玉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是她明白,欠债就要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
吴兰玉逐个探访给她借款的姐妹,商定还款期限。“只要我活着,一定会一分不少地把钱还给你们。我吴兰玉虽然穷,但也要明事理、讲良心,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吴兰玉承诺道。
这以后,吴兰玉便背着一个编织袋行走在街头巷尾,她决定捡废品卖钱来偿还5.5万元借款。这个没有多少文化、没有什么技能、身高不到1.50米的60多岁的老太太,以孱弱之身、用这样的方式担当起了一个对她来说几乎无法担当的责任。
吴兰玉每天天不亮就出门,黄昏时才拖着疲顿的脚步回家。拾掇好捡来的废品,她喘口气儿,然后煮一碗没有油花的土豆面疙瘩汤,算是吃了一天里的一顿正餐。第二天她仍旧早早出门,把废品背到收废站卖掉,将换得的几元钱小心掖好,又接着走街串巷……她就这样风雨无阻地捡拾着废品,重复着一个又一个艰辛、凄苦的日子。
在居民区开小商店的唐坤莲给吴兰玉借了1.2万元钱,她的女儿后来也患了重病。知道吴兰玉的难处,唐坤莲没有上门催款。吴兰玉闻讯后非常不安。两年后,当吴兰玉把1.2万元钱悉数还给唐坤莲时,唐坤莲惊讶极了,不敢相信家徒四壁、孤单无靠的吴兰玉竟然把借她的钱全部还清了。
那是吴兰玉还的第一笔借款,也是数额最大的一笔借款。她说:“还完了钱后,我激动了好几天。我开始有了信心,晓得我用自己的双手在有生之年还清所有借款,是可以做到的。”
攒钱、还债,这是吴兰玉9年来惟一的生活目的。9年来,她没有买过油,没有买过肉,一日三餐都是馒头、泡米饭、面疙瘩汤。9年来,她没有添置一件衣物,她的衣服大都穿了几十年,破损了缀上补丁再继续穿。她把卖废品、打零工所得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攒够了一笔欠款后,就立即给人家送去。
住在附近的许多居民都热诚地帮助着吴兰玉,他们经常给她送来一些面粉、大米和油、盐等生活用品。邻居樊焕成说:“这个老太太很坚强,很厚道,不管多苦多难,她都重信义、守信用,这一点让我们十分敬佩,我们能帮她一把就帮她一把。”
当地领导都很关心吴兰玉,她的儿子离去后,就给她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去年春节,兵团民政局局长刘钢来到吴兰玉家,见寒冷的季节家里竟然没有烧火炉,刘钢的心里一阵酸楚,第二天就给她送来了一吨煤。今年春节,民政局想方设法资助了她5000元钱,帮她给最后两位借款人还清了债。
“我从心里感激这些领导,要不,我还得苦熬两年。”吴兰玉告诉记者,“以后的日子不会太难了,我要好好地活着!”稀疏的灰发下面,老人那张曾经写满了苦难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本文获2008年度“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一等奖,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重阳节写起,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是吴兰玉拾荒还债,为何还要写其他人对吴兰玉的帮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从标题的角度探究这篇通讯的社会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重阳节是中国的老人节,是老人们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幸福节日,以此反衬吴兰玉年复一年艰辛度日、独自过节的凄凉;又以这个不同往日的重阳节——还清了债务的轻松,来引出下面的故事。
2.在客观平实的叙述中,插入作者的议论,突出了吴兰玉自身条件与所承担责任的巨大反差,表达了作者的赞佩之情,给读者以震撼。
3.①体现通讯的真实性。吴兰玉能够早日还债,源于她自己的坚强诚信,也离不开领导和乡邻(社会力量)的帮助。②从侧面体现吴兰玉人格的感染力。正是吴兰玉的坚强、守信,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钦佩,才有了他人无私的援助。
4.①本通讯用主人公的一句话“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做标题,简洁,朴实,有人情味,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愿望和兴趣。标题直接体现“诚实守信”这一主题,它所传达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能激发读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②通讯以此命题,意在体现舆论媒体的积极导向性,使我们看到诚信缺失的今天,有这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存在,能够唤起人们心灵中善良守信的一面,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从更深层次上引发人们去思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2009年惠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无可奈何陈忠实
从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出版后,我就记住了陈忠实那张“沟壑纵横”却不失坚毅的脸,想象着年轻时的这张脸该有多么英俊。但让我大失所望的是电视专题片里的年轻陈忠实照片决谈不上英俊,只是比农村小伙子身上多了点“酸文假醋”气,真不如现在看着顺眼、深奥、硬朗、线条分明。有一次我用这话调侃陈忠实,他用陕西话回敬我:“得是地,人家都说周总理就是越老越帅气嘛!”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署名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丰乳玉臂》,马上打电话逗他:返老还童啦,怎么研究起“肢体学”?陈忠实一边听我电话一边在来回踱步,我在电话里能听出他啼笑皆非的腔调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陈忠实抱怨说:“《白鹿原》自发表到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版本总印数早已超过100万册,可我还收集到盗版本十几种,盗版的数量估计超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总量的三倍以上。还有不下三十本以我名字出版的小说。我的名字有那么值钱吗?”
陈忠实自己发现被盗名的第一本书是《村画》。欺世盗名者把《村画》弄得“遍地开花”,一点不在乎陈忠实本人是否知晓,竟然摆到了他家门口书摊上。摊主认得陈忠实,老远就冲他喊,你的新书卖得不错,刚进两天,几十本就卖完了。陈忠实张口结舌,估计他当时那张脸得让小摊主做两天噩梦。
没等噩梦过去,陈忠实又接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说这部署名陈忠实的《村画》,内容与他们社出版的一部叫《壁虎村》的作品相同,作者是云南作协副主席李霁宇。他们请陈忠实写一篇文章以澄清事实,陈忠实只好怀着无法言说的心情著文说明事实真相。估计从那事起过滤嘴香烟消愁的作用不行了,陈忠实改吸雪茄。
还有一次,上海一位读者和浙江师大的一位研究生几乎同时致信陈忠实,说他们买到一本署名陈忠实的小说《生命原》,内容不错,就是错别字太多。陈忠实当即回信说明本人并没有出版过这本书,希望他们将此书寄来看看,同时寄了自己的一部作品以作留念。其实陈忠实更为苦恼的是,这部作品是陕西党校的一位老教员在此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将一校样送给他读过,请陈忠实帮着提提意见,出版之后还送了他一本,书的原名叫《楞娃》。这事叫陈忠实好生地郁闷了一阵子,估计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条。
陈忠实还接到山东作协副主席赵德发的电话,说他看到一本叫《石牛原》的小说,落款是陈忠实,但内容正是自己的作品《缱绻与决绝》。接到这个电话陈忠实真是不能再容忍了,盗名盗到自己朋友的头上,不仅再一,而且再二,再三,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也罢,伤害到了朋友们,陈忠实于心不忍,而且为此总是心怀歉疚。从此陈忠实但凡接受记者采访都会郑重声明一点:我写《白鹿原》之后没有长篇出版,任何署我名的长篇,除了《白鹿原》之外,都不是我的作品。这一来,陈忠实估计不会再有盗他名出书的了。
其实不然,没过两天他相继收到了几张汇款单,汇款单位都是些很少听到的地、市级小报。他拿到汇款单苦思冥想也没想出曾几何时给这些地方寄过稿件。汇款不能收,只能等着邮局自动退款了。后来陈忠实在和一位记者聊天时说到此事,记者报道后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竟然查到冒名顶替的作者是陕西农村的一位文学爱好者,他自己署名的文章寄到任何地方的报刊,都从未被采用过,便想到以陈忠实的名字落款,地址写自己家的。因此那些没和陈忠实联系过的报刊就按他提供的地址寄稿费和样报,但有些知道陈忠实地址的就寄到省作协。此事过去一段时间之后,陈忠实见到一封信,是那位化名陈忠实的人悄悄放到作协收发室的。看了这封信陈忠实又难过又感慨。这位农民兄弟在信中说,他家境不好,自幼喜爱文学写作,想靠写稿的收益补贴家用,就想出这么个办法,篇篇中的。陈忠实读了这封信后,很想见见他,可这位农民没有留下地址,只好等待他的再次出现。等待的过程中陈忠实会常常想到他、惦记他。好像是他又欠下一笔难以偿还的人情债似的。
谈起他屡屡遭受的盗版盗名之苦,我估计陈忠实这会儿一定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选自《南方日报》2008年9月4日,有删改)
1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陈忠实的性格特点。(4分)
??
??
?
14.有人说本文整篇都是写陈忠实先生的书被盗版的事情,有重复之嫌,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得当吗?为什么?(5分)
??
??
?
15.盗版书、盗版碟等盗版现象屡禁不止,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本文,谈谈该如何规范文化市场。(6分)
??
??
??
??
?
参考答案:
13.陈忠实用陕西话回敬我,体现了他幽默的性格;(1分)回信寄书给两位研究生,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态度;(1分)当朋友的书被盗用自己的名时考虑朋友的名声,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品格;(1分)想见冒自己的名出书的农民朋友,还表现了他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作家。(1分)
14.作者这样写处理得当。(1分)因为作者每一个事例的对象都不同,由陈忠实的朋友、陈忠实自己、出版社的电话、读者的信、作协主席、最后到盗用他名出书的农民,(1分)结构上是层层递进的。(1分),同时情感上也是层层递进的(1分),由自我解嘲、张口结舌、无法言说、苦恼、歉疚,到最后的难过感慨,苦大仇深,(1分)文章就是用这样看似重复的事例一步一步体现陈忠实的无可奈何。
15.文中一些盗版者为了谋取利益,非法盗版,一些消费者对盗版也持认同态度,使盗版有市场,甚至是小贩也贩卖盗版,(1分)因此规范文化市场的关键在于教育,让盗版者认识到盗版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分)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自觉抵制盗版,(1分)从源头和市场两方面扼杀盗版,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1分)。另外文中一些出版社不加甄别地出版书籍,(1分)因此解决盗版问题还需政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出版市场,使它们健康、合理发展。(1分)
本题解析:
13、每个要点1分,共4分。
14、判断1分,阐述4分。
15、根据文章信息言之成理即可。也可以适当补充合理化的建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队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小题2: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小题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第一问: 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小题3:(6分)第一问: 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小题4:(8分)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在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用排除法。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不准确,属于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C项“《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错误,在原文中没有这一说法,缺乏依据。所以选AC。
小题2:这是局部题,首先要找到与叶圣陶指导女儿写作相关的语段,然后进行分析概括。文章第一段叙述了叶圣陶指导女儿们写作的内容,可以从讲解的态度、技巧方法、重视写作的习惯、重在启发诱导等方面来分析概括。第二问,可以从评议的角度如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作答。
小题3:此类题是属于局部题,可以找到文中与题干相关的第二段,从中找到提示语句进行概括。如“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可以从这些提示性语句中概括。第二问可以从“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这些提示性语句中进行概括。
小题4:此题要理解“孺子牛”的意思,然后从文章找出能体现这一品性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如第一段,对子女的指导写作;第四段中,“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作答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5分)
助推共和国几代战机上天
——记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
在所党委和所长李熏的关注下,师昌绪的研究室正式接受了研究空心叶片的任务,他立即进入了角色。空心叶片研制方案的每个细节都需要缜密的思考,而不能容忍哪怕是微小的疏漏。这个劳动是无形的,量是巨大的,用“绞尽脑汁”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
经过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他把全室近一百人组成合金设计、型芯材析、测试几个小组进行攻关。他熟悉他的助手们,这批20世纪50年代从新中国大学毕业的科研人员已成长起来,是批虎将,应放手让他们分路前进。他将攻占目标确定,任他们恣情作战,在战斗中增长才干,夺取胜利。?
助手们对这位指挥官也是心悦诚服的。人们送他一个美称:“材料医生”。一次,一个航空工厂有五千多个涡轮叶片因晶粒度不合格而报废了,影响了发动机的装配。工厂请来了师昌绪。他沉重地捧起报废的叶片,放在观察金相的测试仪中,金属隐患像医生在X光机前观察病体一样清晰了。他开了药方:喷矾处理。于是,这批价值近百万元的叶片被挽救了。师昌绪妙手回春的造诣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试制新型战机的航空工厂几次来询问,科学院与国家科委也十分关注,这是向世界航空工业先进水平进军的一次攻坚战,只能进,不能退!师昌绪深知,没有足以压倒困难的精神状态是难以战胜困难的。作为科研人员,最忌讳萎靡与颓唐。“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真实的纯粹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于是,他用爽心的休息驱赶失败带来的不快,对助手们说:“失败了,再来!试验要继续进行,多研究分析,还要放眼国外信息,他山之石,也可以攻玉嘛……”
师昌绪从资料室借来最新出版的外文技术书刊,没日没夜地研究探求。一次,他从一则外国杂志刊登的不同规格的石英管广告中得到启示:“用石英管做型芯材料!”他的当机立断,使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空心叶片样品在熬红了一双双眼睛的人们面前,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绽开了笑脸!1965年,我国第一代气冷空心叶片经过吹风和台架试车,证明空心叶片与实心叶片相比温度降低一百度以上,满足了设计要求,这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在世界上第二个使用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而且这项成果具有独创性。新成果研制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在英国,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整整用了十五年……
2000年,已是耄耋之龄的师昌绪找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李克健,说起他想搞一下碳纤维。李克健看看他,立马摇头说:“师先生;这件事你可别管!这事儿太复杂,谁抓谁麻烦!”?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基础材料,质量轻、强度要求高。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制,组织攻关,资金投入不少,却始终拿不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我们航空航天工业太需要碳纤维,不要总依靠进口。”师昌绪说,“如果搞不出碳纤维,拖了国防工业后腿,我死不瞑目!”
老人的决心与执著,令李克健动容,他决定与师昌绪携手投入碳纤维的攻关。这年8月,师昌绪亲自组织了由国防科工委、科技部、总装备部、基金委等相关部委的近六十人参加的座谈会,探讨如何把碳纤维搞上去。会议纪要上专门写了一句:请师昌绪院士作技术顾问和监督。
其实,不管让他担任什么角色,师昌绪都想把这件事一抓到底。很快他就组织了第二次座谈会,讨论具体实施方案。会上有人问师昌堵:“上亿元的研制经费上哪儿去要?就是要来了,谁去指挥实施?过去几个部委联合起来都没弄好,你能指挥得动吗?”
“只要国家需要,困难再大也要干!”多年的习惯使师昌绪意志坚定,干啥都要干好,他连夜上书给中央,陈说利害。很快,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一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碳纤维项目。
有了资金,师昌绪还要亲自抓落实,定规矩,设专项管理系统,对申报参加攻关的单位报上的样品,现场取样,统一测试,优胜劣汰,毫不含糊。应用试验单位确定后,师昌绪不顾八十高龄,一次次深入现场指导,还亲自协调有关部门再提供三千万资金,确保试验成功。正是在师昌绪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支持下,我国航空航天所需的碳纤维现已实现了立足国内的目标。
作为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而其最为耀眼的成就就是助推共和国一代代战机冲上云天。2010年1月14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刚刚开过,香港《南华早报》就发出报道:“师昌绪研制耐高温合金助‘歼—20’起飞。”报道中写道:“金属高温材料专家师昌绪昨天以他对研发高性能战斗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在此三天之前,中国内地的‘歼—20’隐形战斗机才刚刚进行首次试飞。”?
然而,师昌绪对这些荣誉却是淡然视之。
(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研究空心叶片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求十分严格,必须绞尽脑汁,周密安排;为此,师昌绪把他的科研团队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联合攻关。
B.师昌绪不崇洋媚外,他带领他的助手们以压倒困难的精神独立自主地进行反复研究,经历了失败,战胜了困难,仅用—年多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空心叶片,为新型战机上天做出了贡献。
C.年迈的师昌绪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豪气干云,他主动请缨要求研究原先依靠进口的航空航天材料“碳纤维”,却被泼了冷水;但他的决心和执著最终还是有了好的结果。
D.师昌绪和他领导的团队研制出的举世瞩目的耐高温合金材料——碳纤维,助推共和国一代代战机冲上了云天。
E.选文主要叙写师昌绪三项重要科研成果的研制及其重大意义,表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小题2:“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真实的纯粹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这句话在文中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插叙师昌绪妙手回春使“五千多个涡轮叶片”死而复生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结合选文探究科学家师昌绪先生的形象特点。(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E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