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钢琴家的脚?陈?钢
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人梅纽因,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对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⑤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偷听爸爸同朋友谈话,谈论李白杜甫,他最喜欢的就是李后主的词。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于托斯卡尼尼(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对莎士比亚的熟悉。
⑥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⑦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注]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小题1:从第三段看,傅雷奉为“圭臬”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指什么?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小题2:从傅聪身上,我们看到傅雷的教育有哪些成功之处(分条作答)?(6分)
小题3:手是“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文章却用“钢琴家的脚”为标题,这有什么妙处?(4分)
小题4:结合文本和你对肖邦的了解,说说傅聪的演奏为什么能够“赋有肖邦的灵魂”,“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道德规范”实质上指清贫自守(安贫乐道、以清贫自傲)的人生准则(情操、境界等)。(2分,如果答“视富贵如浮云”或“颜回安于贫困的生活”得1分)这种道德规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是做人的根基(基础、精神支柱等,意思答对即可)。(2分)
小题1:①傅聪能保持中国文人的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正是傅雷“道德规范”教育的成功。②傅聪能走向世界艺术顶尖,是因为他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功底,这是傅雷艺术熏陶的成功。③傅聪的艺术之路通向了自然,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他的艺术活力,这正是傅雷“崇尚自然”教育的成功.
小题1:(1)一反大家对钢琴家惯常的关注点——“手”,用“钢琴家的脚”为题,视角新颖(1分),能激发阅读兴趣(1分) (2)以“钢琴家的脚”为题,能引发对钢琴家艺术、人生之路的关注和探索(1分),从而突出“钢琴家只有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上才能站稳走好”这一中心主旨(1分)。所以这个标题是全篇的“文眼”。(4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1:肖邦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波兰被德国占领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关山阻隔,有国难投,时刻处在痛苦的心境中,因此他的乐曲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眷恋和无法割舍的爱。傅聪在父亲的教育下,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艺术素养,特别对李白、李后主的词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他具有和肖邦类似的人生遭遇,因而加深了他对肖邦乐曲的理解,懂得了肖邦的灵魂,故他的演奏能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
本题解析:
小题1:傅雷奉为“圭臬”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指他的人生准则而已,再谈这种道德规范对他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6分,每条2分,但不一定非分3条作答,依从傅雷到傅聪的顺序作答亦可,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标题的妙处,手是“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文章却用“钢琴家的脚”为标题,一是视角新颖,二是能引发对钢琴家艺术、人生之路的关注和探索。
小题1:本题可从肖邦的身世遭遇、艺术追求、音乐的特点,以及傅聪的身世遭遇、艺术素养和他对肖邦的理解等方面展开论述,不求全面深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这是帝国的末日
英国王储查尔斯在有关他参加香港1997年移交仪式时所写日记的内容,最近被英国媒体公开。他在日记中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香港《太阳报》24日报道了查尔斯日记的内容:
一架英航747包机将大批官方代表由希斯罗机场载往香港。我发现自己和助手们身处只属商务客舱的上层,我要定一定神才意识到这并非头等舱,虽然我早已疑惑为何坐得这样不舒服。后来我发现连首相希思、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新任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以及麦理浩、卫奕信等前任港督,都舒适地安坐在我们下面的头等舱。我惟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告别仪式于傍晚时分在皇家游艇旁的“添马舰”上展开。彭定康离开港督府与随员告别后,在下午荼时偕家人登上游艇。他们黯然神伤,若有所失。彭定康抱着港督府的英国国旗上船,那面国旗是送别他的礼物……
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我们出发到体育馆,在雨中参加豪华铺张的仪式。毛毛细雨徐徐落下,所有东西都湿透了。我坐在讲台上,脚下的红地毯变成湿淋淋一团糟,吱吱作响。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聆听彭定康甚令人动容的演说。我喉咙哽咽,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
在仪式进行中,我预感到当自己站起身讲话时,滂沱大雨就会倾盆而下。正如所料,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暴雨随即猛降。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文中的内容。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为了英格兰,我真做了不少牺牲!
经过一轮情绪起伏后,全身湿透的我第一时间返回游艇,在出发参加4000人的晚宴前先洗个澡。一如所料,当我浸在浴缸中时,烟花表演随即开始,在我整装待发时,表演亦已结束。盛大的晚宴上,我坐在中国外长的身旁,他似乎对应该如何对待我感到不知所措。在经过多轮祝酒后,我们离开宴会厅,等待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会面,盘算着如何令双方不失面子。
在移交仪式每个细节的安排上,中国人也要争拗一番。他们坚持要我走到一个房间拜会国家主席,英方上下对之强烈反对。最后我们同意折衷方案,由我们分从两边进入一个房间,在中间碰头。
国家主席和他的亲信与我们(即外交大臣、国防参谋长与我)面对面而坐,宣读预先拟定的声明。我知道无可避免一定要回应,懊恼地左思右想,思量着说什么好,而又不会引发外交事件。我说了几句有关莎士比亚的轻松趣语,一行人就走向会展新翼的主礼堂——一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长路漫漫。
为了移交仪式,这个会场被改成类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模样。我们发表演说后,江主席走到演讲桌前发表讲话。此后,我们还要观看中国士兵上台,把英国国旗除下,升上中国国旗。在典礼结束时,我们合影留念,互相握手,然后循不同门口离去。
我们就此离开。多亏彭定康,我们在一片钟爱及感激声中离去。码头上聚集了专程来送别的民众、彭定康的友人及前同僚。我紧随彭定康登上游艇,与他的几名女儿碰面,她们均非常激动及疲累。“不列颠尼亚”号游轮徐徐驶离港口。我站在甲板上,一边眺望着缓缓远去的香港地平线上的景观,一边告诉自己,在同一年告别这一切以及我心爱的游艇,是好事。可能吧。
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我惟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一再浓墨重彩写雨势,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尔斯王子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时的心境是怎样的?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话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画线的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
①查尔斯王子在前往香港的座机上坐在非头等舱,这是自身地位被降低的表现。
②此行前去参加的把香港交还给中国的仪式表明英帝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意对即可)?
2.这是交接仪式当时的天气,也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查尔斯王子看来,这场雨渲染了哀伤的气氛,能很好地表现他当时的心境。所以在日记中多次写到雨势。(意对即可)?
3.查尔斯王子当时的心境是疲惫的、沮丧的,同时带着对香港的留恋和对结束这一令人伤感的情绪的期盼,悄然离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海葬
尹全生
蔚蓝的海,蔚蓝的天,蔚蓝的海和天的尽头,耸立着白得发亮的云山;白得发亮的云山下面,泊着一叶蓝灰色的帆。
是该撒网的水域了。海沉默着,船上的五个人也都沉默着。三个年迈的渔夫铁青着脸,在船舱里无声地抽烟;阿根和鸽子坐在船板上,互相用眼睛传递着惶惑。
这次出海本来就不是打鱼,而是一场阴谋。
主谋是鸽子爷。鸽子是他五十岁那年捡来的。捡来了鸽子就没了鳏夫的孤独,却也捡来了数不清的艰辛。他用老渔夫多咸味儿的血汗养育他的心肝。为了鸽子少一声啼哭多一个笑脸加一件新衣,他曾被雷电的金鞭抽下大海,曾被黑鲨的尾鳍砍断肋骨……
鸽子十九岁了,是条美人鱼呢!通风透亮的日子总浸透了苍老的欢笑。可是,他渐渐发现鸽子再不像只小猫,整天围着他撒娇,却与阿根那小子粘乎上了!鸽子的变化使他目眩使他恐慌。十九年了,他还从没想到过鸽子是会飞的。鸽子要是飞了,日子还叫什么日子?而且,他眼里的阿根哪点能同鸽子比呢?而且,阿根又姓魏!
为此,他告诫,他劝说,他恳求……然而一切都是徒劳,鸽子总是羞红着脸说:“爷爷,这事您别管。”
阿根这狗崽子,真把我鸽子的心勾去了!这哪儿成这哪儿成!鸽子爷终于请来了老二、老三合计对策。在荒僻渔村的古老的小屋里,掩起门窗,点起蜡烛,倒上大碗烈酒,喝得眼睛血红。
“那狗崽子,要掏我的心哪!”鸽子爷抹去两行浊泪。
“咱姓于,任他们成了,不是"喂鱼"么?”老二眼里燃着愤怒和恐慌。
“拆!”老三一拳砸在桌子上。
三个同胞兄弟捧着酒碗策化了一个险恶的阴谋:让阿根相帮出海捕鱼,到深海逼他中断与鸽子的往来;他若是不从就朝海里推了,喂鱼!如果一旦事发蹲监砍头,三个老兄弟一同摔碎酒碗一同低吼:“值!”
……宁静的海天,静穆的云帆。
鸽子爷长长喷出一口浓烟,那烟仿佛是从正生火的炉灶里涌出来的:“阿根,你小子下来。”
阿根仓皇不安地走进船舱,盯着鸽子爷的脚尖;鸽子轻手轻脚地跟进来,盯着阿根的脚跟。海上骤然风起,船晃起来。鸽子爷先发话:“你,往后不准再引我的鸽子!”阿根脸一红:“可我们……”
鸽子脚尖磨着脚尖:“……合得来。”
“你们姓氏相克!”
阿根、鸽子异口同声说:“我们不信命。”
涛起云涌,满海烧起了黑色的火焰,满天烧起了黑色的火焰。船被浪烧急了,窜上云端,又被云烧怕了,缩进浪谷。鸽子爷稳住身子,只冲阿根道:“你休想!”
仍是异口同声:“我们铁了心!”
老二、老三一拍大腿喝:“铁了心也得散!”船猛地一栽,像要翻跟头。阿根一把抱住就要跌倒的鸽子。老渔夫们的眼被烤红了,跃身挺起,齐发一声喊:“喂鱼!”
骤雨嚎着泼着倾过来,雷电咆着闪着抽过来,海天啸着旋着碾过来!帆经不住威吓,勾结风暴,背叛了渔人,把腰一弓,船尾便插进海里,船首便翘进云里……一排浪奸笑着撞进船舱。
老渔夫们中断了已近尾声的胁迫,一齐扑出船舱,用斧头、牙齿和老命折断了桅杆。而木质船体上被砸被撞被碾裂的道道口子,却是不能堵塞了。
阿根舍命从船舷上抢到仅剩的两个救生圈,一个塞给鸽子,一个递向鸽子爷。鸽子爷鼻子里喷出声恶气,夺过救生圈,递向老二、老三;老二、老三却推回来,风浪中喊:“哥呀,带鸽子回去吧!”
鸽子爷牛眼圆瞪,把四个人看了个遍,最后牛眼套住了阿根,青筋布满了额头。云在向下压,浪在往上涌;船在往下沉,血在朝上冒……猛然,救生圈套到了阿根脖子上;猛然,鸽子爷的声音盖住了风暴雷霆:“狗崽子!你要好好待我的鸽子!”
老二、老三也只是一刹那的惊愕。
三双枯手一同抹去两张嫩脸上的泪,三双枯手一同把两个跪着的人掀进了暴虐的大海,再喊一声:“回去吧!孩子!”
六道期望的光柱,把两个救生圈推向谁也看不见的生命的彼岸……之后一闭眼,随浪头跌进船舱,坦然封起舱门,在齐腰深的水里站着,打开酒葫芦……好来劲的老酒啊!酒下了肚豪情就淹没了忧伤:“我们已经是儿女满堂的人了!”
“我的鸽子,也有甜甜蜜蜜的日子啦!”
满足的笑,苍老的笑,豪迈的老渔夫的笑!风暴掩不住,雷霆盖不住,海浪埋不住!虽然当风暴过后,这里只剩下那蔚蓝的海、蔚蓝的天。
海呀……(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鸽子爷的形象既清晰又具体。说其清晰是因为小说完整的肖像描写,说其具体是因为作品对鸽子爷善良的描写也很详细。
B.如果他当初不捡这个女婴,就可以免去日后无数的辛劳。他不仅捡了鸽子,而且还把鸽子当做心肝儿来对待,因此他决不能把鸽子放飞。
C.鸽子爷怕阿根和鸽子姓氏相克,将会落个阿根葬身鱼腹、鸽子守寡、自己断孙的悲惨下场,拼着蹲监狱砍头的危险也要拆散这桩姻缘。
D.小说最后,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鸽子爷的心理变化,我们通过作者简洁、生动、形象的神态和言行描写,看到了鸽子爷至高无上的大善大爱。
E.小说中极其简练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特定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鸽子爷的形象特点以及塑造人物所运用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中策划“险恶的阴谋”这一情节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小说情节和环境,就小说“爱与悲剧”的主题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E
(2)形象特点:艰辛、苍凉的生活背景和人生阅历形成了豪爽、粗犷、鲁莽、固执、凶残的性格,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坦荡无私的大善大爱。
手法:白描、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段,欲扬先抑的手法。(意对即可)
(3)没有“险恶的阴谋”就没有核心情节,就无法表现小说主题,无法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掀阿根下海喂鱼,把救生圈套在阿根身上,要他带回鸽子。一掀一救的核心思想,表现了鸽子爷用生命深深爱护着鸽子的善良品质。(意对即可)
(4)①因为爱,鸽子爷收养了鸽子;因为爱,鸽子爷反对鸽子阿根相好;还因为爱,鸽子爷兄弟三人策划了险恶的阴谋。
②这些爱由于自私、世俗的羁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仇恨,酿成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③小说把阴谋的实施或故事高潮设置在远离世俗的大海上,这里没有人与人的仇恨,只有生命对生命的守护,世俗之爱有限,而生命之爱无限。(以上各题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⑴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⑵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⑶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⑷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⑸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⑹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⑼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⑽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⑾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⑿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⒀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⒁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从第⑴段到第⑸段,作者是怎样运用记叙、议论与抒情表现手法的?(6分)
小题2:反问与反语是鲁迅杂文的常用的修辞方法,请在文中各举一例进行解说。(4分)
小题3:第⑹段“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是一个过渡句。请问鲁迅下面还有哪些话要说?(4分)
小题4:结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其
中“真的猛士”与“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⑴段先记叙听到噩耗,后议论自己颇为怀疑;第⑵段记叙噩耗得到证实,其中渗透对段政府的无比愤怒之情;第⑶⑷两段记叙段政府与反动文人的诬蔑,其中包含着愤怒与痛斥之情;第⑸段直接抒发悲愤感情。
小题1:“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意思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根本不会在政府面前喋血,而不应该的事就偏偏发生了,作者借助反语抒发愤慨之情。“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之中的“伟绩”“武功”,反话正说,揭露中外杀人者的罪行。
小题1:既赞颂刘和珍等人的伟大壮举,又批评这类徒手请愿、作无谓牺牲行为;既指出这次牺牲行为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又抨击“中外的杀人者”镇压人民的罪行,还痛悼与怀念刘和珍等青年烈士。
小题1:“真的猛士”是指勇猛前进与斗争的革命者(1分),“苟活者”是指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于革命实践的人(2分)。这样写意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2分),给不同方面的人以激励与启发作用(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现手法。通读全文,边读边勾画有关情感的语句。然后一一分析概括。一项2分,给足6分为止。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修辞手法。注意边举例,边说明。其它说法言之有理即可,一项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通读第6段之后的内容,可得知,作者赞颂刘和珍。抨击“中外的杀人者。(每点1分,给足4分为止)
小题1: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通过两类人的对比,升华了主题,激励与启发人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魔盒
(英)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节选)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本题解析: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我们应该注意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语,例如文中“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该结合景物的特点,从整体的氛围、人物的心理及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后文第二、三段写自己离家后的感受——沮丧、伤心,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压抑、忧伤的氛围,渲染了自己孤独烦闷的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