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2019-06-28 19:23:1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有钱无钱
  钱百万姓钱名百万。钱百万姓钱却没有钱,钱百万的钱只能看不能用。钱百万的钱不是假钞,不是冥钱,是货真价实的钱币,只是不能流通罢了——钱百万的钱,全是古钱。人称钱百万是古庙镇一怪:乃钱币爱好者也。
  每天,钱百万都不忘把那些收集的钱币拿出来反反复复地摩挲欣赏,组合排列,辨识鉴定,乐此不疲。
  钱百万的钱币使小镇人大开眼界,其中有空首布、有齐刀、有秦半两、有汉代厌胜钱、有永安五铢、有开元大钱、有北宋铁母、有太平天国珍钱,更多的是清代的钱币,真可谓洋洋大观。钱百万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还不够他每月搜罗两三个钱币。钱百万唯有从牙缝里抠,平素鱼肉几乎是不进门的,常常素菜一碟、白饭一碗,自得其乐。幸好早先这些古钱币在小镇人心目中并不金贵,半送半卖给钱百万的。
  近年开放了,小镇人渐渐明白:这些古钱币其实老值钱呢。因而再不肯轻易售之于钱百万
  渐渐有了专做古钱生意的,在小镇上收了贩到市里、省城里。古钱价被越抬越高。
  钱百万开始望钱兴叹。看中的,爱不释手的,却无钱购之。钱百万先后发现了圜钱、饼钱、永乐钱异品等,看得钱百万心儿痒痒,又恨恨不已。
  钱钱钱,我钱百万姓钱名百万,拥钱“百万”想集几枚喜之爱之的古钱却阮囊羞涩,这钱币岂不是不集还罢,越集越气。
  那些发了的大款,,仿佛洞察了钱百万的心理,三天两日有人上门来拜访钱百万,意欲高价收购钱百万的古钱珍藏。头几次来的,无不被钱百万骂了个狗血喷头。后几次来的,钱百万快人快语:“免开尊口。”
  再后来上门的,钱百万傲然不理。
  来人不急不躁,只叙家常,不谈钱币。
  说起来钱百万家也真可怜,屋里摆设像开阶级教育展览,除了钱币别无它物。
  来人很诚恳地说:“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些钱币是能吃是能用,还是能带到棺材里?苦了一辈子,没享半点清福,怨不怨?凭你的经济实力,再想觅个看得上眼的古钱币比登天还难,与其空守着,还要提心吊胆别人来偷来骗,倒不如趁早出手,也免操了那种种的心思,乐得眼不见心不烦。一个人安享天年,强似现今这般千倍百倍呢……”
  钱百万颔首不语,心海涟漪微漾。
  钱百万经不住车轮大战式的劝说,再说对集珍稀古币已不敢奢望,终于狠狠心:出手。说句笑话,钱百万多年来一直在做“钱奴”——为“钱”奔忙,为“钱”辛苦。如今算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了,试试驱使、奴役金钱,不知啥滋味?
  钱百万真正有了钱后,搬进了古庙镇新建的公寓。家像个家了,也告别了青菜萝卜家常菜,酱瓜酱茄就泡饭的清苦日子。安逸得比死还难过的日子钱百万不久就厌了腻了。想想,整天无所事事,那日子如何打发。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恍恍惚惚,怅然若失,这种日子无聊透顶。
  钱百万终于受不住古钱的诱惑,又悄悄地开始收集古钱币。只是比之以前集钱币要难上十倍百倍。钱百万又忙碌了起来,他一枚一枚地觅,一枚一枚地集,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他固执地搬回了原来的老屋,又吃起了酱瓜酱茄……
  有人说他:憨棺材!钱百万只当没听见,活得有滋有味。
1.根据小说内容,概括钱百万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要点:生活上甘于贫困,在物质和精神的选择中追求精神的充盈。(言之成理即可)
2.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在“有钱”和“无钱”之间不断构成矛盾冲突。当钱百万想收集古钱时,他没有钱但精神充实;当钱百万放弃了古钱时,他有了钱但精神空虚;当钱百万生活富裕后,他却又想回到过去收集古钱的清苦生活中。在这种不断冲突的情节变化中,小说主题得以突显。
3.从结构上说,画线句子承上启下,是故事情节变化的转折点。因为开放后小镇人懂得了古钱的价值,使得清贫的钱百万收集古钱变得困难,也因为人们懂得了古钱的价值,古钱才能使钱百万过上富裕的生活。从内容上说,钱百万的形象特点正是在人们对古钱的认识发生变化后才凸显出来的,小说的意蕴也因为这一变化而丰富起来。
4.①小说描写了一个痴迷于收藏古钱币的普通人的形象,对现代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人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生活的优裕,而是取决于精神上的追求,只要精神上有自己的寄托,幸福就会永远陪伴身边。
  ②小说意蕴丰富,通过钱百万有钱无钱的情节变化启示我们:现代人总是处在物质生活困顿却精神充盈,物质生活富裕却精神空虚的二律背反的境地,小说深刻地表现了现代人在价值取向上的困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冬至大如年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今天一般人看来,它似乎只是时令标记,由于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人们已很少有对隆冬的深刻体验,寒冬不能构成致命威胁,冬节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常人的注意。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不仅将其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而且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冬至又称长至,冬至这天离北回归线的太阳到达了最远点,由于照射角度的关系,冬至北半球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短。因此,冬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冬至开始,太阳北归,北半球接受日照的时间愈来愈长,白昼也就越来越长,这就是湖北民谚所说的“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
其实,冬至在上古就是新年,在历法时代之前,人们通过天象观测,很早就发现了冬至点,并以此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在古人观念中它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冬至节俗中诸多年俗内容就来源于人们对这一时节的感受。人们常将冬至与大年对举,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古代南北居民都很看重冬至。中古时期年节、寒食、冬至并称三大节。唐人又以“小岁”称冬至,照唐正例,官员休假七日,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出“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宋人最重冬至,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谚。事实上,宋人也是将冬至作为年节来过,孟元老在追忆东京(今开封)节令生活时说:“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一如年节。”人们在冬至节间,互相馈赠节物,在冬至前一夜要守冬,如年节守岁。而且冬至很早就有了祈祷添岁的民俗,在原始的民俗观念中,人与自然同禀一气,在一阳复始的时节,人只要能与自然同步相应,人们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老人是家庭的尊长,在小孩添岁的同时,尤其要为老人延寿。为老人祈祷的民俗之一是,妇女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作的鞋袜,古代称之为“履长至”。这种习俗乍看只是晚辈在向长辈表示孝心,如果我们稍加探究就不难明白蕴含其中的民俗意义。此俗兴起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中华古今注》载:“汉有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在一阳新生、白昼渐长的时节,年轻后辈及时给老人奉上新鞋新袜,其显见的作用是帮助老人过冬,但其更重要的是民俗礼仪意义。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使他们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唐代洛阳人冬至戴一阳巾,明冬至宫服绘绵羊图(以羊代阳)等,都与新鞋新袜一样是冬至应节的服饰。我们今天在春节拜年时还要换上一套新衣服,以新的打扮适应着新年。
(节选自《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小题1:下列各项中有关“冬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一直将冬至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作为一年的起点。
B.冬至昼最短,夜最长,因为太阳离北回归线最远,北半球受日照的时间最短。
C.冬至作为时节的新旧交替点,常常被古人赋予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D.古代南北居民皆重视冬至,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冬至民俗文化。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冬至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B.宋朝有“肥冬瘦年”的说法,京师一代在冬至节举行隆重的仪式,宋人重视冬至远甚年节。
C.古人的献履仪式,主要在于其具有让老人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的民俗意义。
D.唐代洛阳人冬至戴一阳巾和明冬至宫服绘绵羊图的习俗,起源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法时代,冬至就不再是新年了,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冬至。
B.在传统社会里,冬至能够成为一种习俗,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冬至寒冷的天气会给人带来致命的威胁。
C.如今我们在春节换上新衣,实际上是对古代人在冬至以新的打扮来适应新年这一习俗的沿袭。
D.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气候的变暖,冬至的习俗已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错在“一直”,范围不当。原文第二段上古时期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
小题2:C项正确。A,“长期以来”不准确,第一段“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B,“宋人重视冬至远甚年节”错误,原文“宋人重视冬至”,“宋人也是将冬至作为年节来过”,并不意味着重视冬至的程度超过了年节;D,唐人和明朝的习俗“起源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错误,原文中只说道“履长至”兴起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
小题3:C项正确。A,“历法时代,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冬至”的推断不恰当,因为文章中说到宋人重视冬至;B,冬至成为一种习俗最主要得原因是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而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D,表述绝对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小题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偷换概念。注意“它”指代的是什么。“经典”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而不是“经典阅读”。
小题2:A项,原文说的是“似乎在逐渐消失”;C项,强加因果;D项,原文说的是“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并不是事实。
小题3:A项,强加因果;B项,逻辑错误,原文是“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D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属于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个老人
陈毓
我外公看一盅酒的眼神,一个字形容:贪。准酒鬼这词,送给他,我看合适。
酒醉心里明,这话大概是真的,要不酒醉后摇摇晃晃、站脚不稳的我外公,怎能准确找到我的学校,站在我的教室门口,直声呼喊我的小名?
渴望有个地洞钻,就是我那会儿看见这样一个外公的心情。
我的班主任,故意装模作样地问:这是谁的家长啊?请站起来认领!我的羞愤抵到墙角了,我冲出教室,耳朵里是躲不掉的猛追上来的同学的哈哈笑、老师的呵呵笑,最后只剩下我那沉陷在酒精中的外公嘶哑的、咬字不清的呼喊声:你跑忒快我怎赶得上?你这昧良心的女女,嫌我给你丢脸了,忘了我疼你!
我终于停步,等他,看着他几欲倒地,又歪斜着努力站稳,终于还是扑趴在地上,他嚅嗫挣扎,终归没能把自己撑起,让我无端联想朱自清《背影》的父亲,那个爬月台时难以爬上的笨胖的身躯,不雅,难堪。我忍着气,走过去,半拽半拖地把眼前这个瘦小的老头拎起来,让他的重量放到我的一个肩上,驾着的感觉,我一瞬间就懂了。
走出学校操场,是一段煤渣铺成的窄马路。煤渣小路蜿蜒穿过阔大的玉米地,现在是中午,若是晚上,走在这样的路上,需要点胆量。我外公也是这么想的吧,反正只要轮到我值周,我外公就会多走两里地,等在煤渣路的一端。远远看见一个黑影子,烟袋锅的火星一明一灭,那火星是属于我外公的。
猛然出现心中的这个黑影子在这一刻平息了我心中的恼意,我努力忍受外公的酒气,慢慢地扶着他走上河桥。看着河里翻腾的混黄的河水,一个念头堵在心中:为什么外公总要喝醉?不醉不行么?
外公每次进城必要喝醉,每次酒醒都跟外婆解释:遇见以前店里的老伙计,哪有不醉的理!
以前外公是开染坊的,在城里,很是风光了些日子,据说美妾都娶了一个。我有次大胆问外公美妾的往事,心怀了挨耳光的准备,不料他倒洒脱:哪里是妾,是正房!不会生养嘛,才被家里逼迫着休了嘛。休了前妻的外公娶了方圆几十里闻名的程先生的女儿。程先生的女儿就是我现在的外婆,这会儿她坐在干燥的炕头,见我掮着酒气熏熏的外公回来,一点不抱怨,笑眯眯地:死老头子又喝醉了!进城就喝醉!喝醉就辛苦我女女!外婆赶两步把外公接过去,帮外公脱鞋抹袜,扶外公躺平,热水袋子也暖在外公脚下了,嘱咐都小声说。
外婆这时候点着她那双残脚,不紧不忙地去给外公生火做饭了,永远是姜丝萝卜丝豆腐丝白菜丝的疙瘩汤,外婆说,喝醉的人酒醒后喝上一碗这汤,不伤胃,不烧心。
说起远近闻名的程先生的女儿,闻名的理由就是他那个先生爹不准她缠脚,外婆缠一次,她爹喝令放一次,三缠三放之后,我外婆的脚彻底残了。外婆一生都认为一个携带着一双大脚的女人,且是半残的脚,这个女人就是丑女人。当年嫁不出去的我外婆打好了当一辈子老处女的准备,没料想休了不会生养的媳妇的我外公来娶她,即便自己从城里嫁到了山里,心里却是感激的。这感激嫁接在另一个女人的痛苦上,使得外婆觉得她的感激需要噤声。
被外公休了的女人后来占有了外公的染坊,这是外公的赔偿,所以我外公每次进城都醉,我外婆总以为是外公的良心逼迫外公醉酒,所以外婆从不拦挡外公进城,不阻挡外公喝酒。
后来孩子们大了,弃了山里的老屋。搬到川道来住,我外婆甚至把自己变成了外公的同好,外公喝酒的时候也给外婆半杯。老头一杯,老太半杯,我这两个祖先半辈子的早上都是这样开始的。
外公走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梦见外公给她说话,嘱咐外婆要叫孩子们在他新屋前栽迎春花,外婆梦中答应了外公,就走出了梦境,正枕上纳闷,想外公在哪里有了新屋,只听见脚下一声紧似一声的我外公的呼吸声,外公晚年患有哮喘,外婆惊慌的爬过去看,就见外公给她眨巴了三下眼睛,头一歪。就去了。
外公是八十四岁去的。外婆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你们都别嚎,我明年也要去的。大家算一算,外婆这年正好七十二岁。
外婆如她预言的那样,果然在满七十三岁的那年去了,从容,如归。外婆是在腊月天去世的,送她去墓地的人都看见外公外婆坟头的迎春竟然爆出了星星点点的黄,走在黑漆漆的人群里,我第一次觉得,死亡原来也有温暖的意味。
(选自陈毓的博客,有删改)
小题1:看到外公的醉相,“我”为何会“无端联想朱自清《背影》的父亲”?(4分)
小题2:请分点概括外婆形象的特点,并就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学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形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能在整体中发挥作用。请以文中的“我”为例,从内容或结构方面简要阐述以上观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外公"此时的形象就如朱自清"父亲"在爬月台时那样的不雅,那样的让"我" 难堪;②外公"不雅、难堪"形象的内里,也如朱自清"父亲"一样,有一颗疼爱"我"的滚烫之心。
小题1:形象概括:外婆是一个关爱体贴家人、知恩图报、宽容大度、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传统妇女形象。 [3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任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分析示例: [示例1]关爱体贴家人:丈夫每次喝醉酒回来,她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悉心照料——帮丈夫脱鞋抹袜,拿热水袋为丈夫暖脚,赶紧生火煮醒酒汤,说话也低声细气。 [示例2]知恩图报:由于外公娶了她,使她不致于嫁不出,因此她心存感激,一辈子都悉心照顾着外公。 [示例3]宽容大度:她认为自己的婚姻是嫁接在丈夫和另一个妇女的痛苦之上的,因此,她对丈夫经常进城,并且进城必喝醉酒的举动能够宽容体谅,从不阻拦、埋怨。 [示例4]?以平常心看待人生:她能坦然对待生死,要后辈们不必号哭。
小题1:[示例 1]?在内容上,"我"虽然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但却是人物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品主题重要部分。作品正是通过"我"与外公的关系,展现他那"准酒鬼"的形象和对"我"的疼爱。也正是这既令"我"丢面、难堪,又让"我"感动、感激的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位立体而真实可感的外公形象,并进而揭示了"幸福总是有缺陷的"(或"要懂得在缺陷中发现美")的作品主题。[示例 2] ?结构方面,"我"在作品的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作品先通过"我",介绍出外公,写出了外公的"准酒鬼"形象和对"我"的爱;再通过"我"探寻外公爱喝酒的原因而带出外婆的故事。作品就这样通过"我"的联结作用,使外公、外婆两个人物极其故事浑然一体。


本题解析:
小题1:4分。每点2分。"如朱自清父亲那样不雅"1分,"那样让我难看"1分;"内里如朱自清父亲一样"1分,"疼爱我"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能够结合文本对所概括人物形象的其中一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6分。"作用"2分,答出"人物关系"或"作品主题"均可得2分。"结合作品分析"4分,"准酒鬼形象"和"对我疼爱"2分,"塑造外公形象"或"揭示作品主题"2分。6分。"作用"2分。"结合文本分析"4分,其中引出"外公""外婆"各2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景泰蓝的制作(节选)
叶圣陶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小题1:三段文字都是写“掐丝”,但掐丝的具体做法只写了一段,后两段写的什么?作者这样处理有
什么目的?(6分)
小题2:作者在介绍“掐丝”具体做法的时候,运用了哪四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明。(6分)
小题3:景泰蓝制作有六道工序,原文为什么详细介绍“掐丝”?“掐丝”采用繁笔有哪三个原因?(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侧重说明掐丝做法的原因(2分)与所费的工夫(2分)。以突出“非常精细”(因而成为精致工艺品)(2分)这个中心
小题1:主要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而且是综合运用的。先是“下定义”,“(掐丝)就是编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然后“举例子”说明如何“掐丝”,“譬如粘一棵柳树吧,……细磨细琢地粘上去”。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又用了“打比方”,如“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象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还用了作比较的方法,“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是丝线、绒线。”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作者就把“掐丝”的情形,说明得比较具体、形象了
小题1:因为“掐丝”这道工序最能体现景泰蓝制作的精细的特点(2分),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1分)。①涂色料有界限,②烧蓝后冷却不易开裂,③打磨时不易剥落。(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现手法。即在处理结构地所采取的方法较为巧妙。有的具体写过程,有的侧重说这种做法的原因,从而突出这种工艺的精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作品说明方法。通读全文找出说明方法,还要结合原句进行说明。每点1分,体现“综合运用”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作品详略的结构安排。详写这道工序的目的是因为这道工序最复杂,最能体现景泰蓝制作的精细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