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五)
2019-06-28 19:23:1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第小题(25分)
老马走进屠场
萧红
⑴老马走上进城的大道,“私宰场”就在城门的东边。那里的屠刀正张着,在等待这个残老的动物。
⑵老王婆不牵着她的马儿,在后面用一条短枝驱着它前进。
⑶大树林子里有黄叶回旋着,那是些呼叫着的黄叶。望向林子的那端,全林的树棵,仿佛是关落下来的大伞。凄沉的阳光,晒着所有的秃树。田间望遍了远近的人家。深秋的田地好像没有感觉的光了毛的皮革,远近平铺着。夏季埋在植物里的家屋,现在明显地好像突出地面一般,好象新从地面突出。
⑷深秋带来的黄叶,赶走了夏季的蝴蝶。一张叶子落到王婆的头上,叶子是安静地伏贴在那里。王婆驱着她的老马,头上顶着飘落的黄叶;老马,老人,配着一张老的叶子,他们走在进城的大道。
⑸王婆她自己想着:一个人怎么变得这样厉害?年青的时候,不是常常为着送老马或是老牛进过屠场吗?她寒颤起来,幻想着屠刀要象穿过自己的背脊,于是,手中的短枝脱落了!她茫然晕昏地停在道旁,头发舞着好像个鬼魂样。等她重新拾起短枝来,老马不见了!它到前面小水沟的地方喝水去了!这是它最末一次饮水吧!老马需要饮水,它也需要休息,在水沟旁倒卧下了!它慢慢呼吸着。王婆用低音、慈和的音调呼唤着:“起来吧!走进城去吧,有什么法子呢?”马仍然仰卧着。王婆看一看日午了,还要赶回去烧午饭,但,任她怎样拉缰绳,马仍是没有移动。
⑹王婆恼怒着了!她用短枝打着它起来。虽是起来,老马仍然贪恋着小水沟。王婆因为苦痛的人生,使她易于暴怒,树枝在马儿的脊骨上断成半截。
⑺又安然走在大道上了!经过一些荒凉的家屋,经过几座颓败的小庙。一个小庙前躺着个死了的小孩,那是用一捆谷草束扎着的。孩子小小的头顶露在外面,可怜的小脚从草梢直伸出来;他是谁家的孩子睡在这旷野的小庙前?
⑻屠场近着了,城门就在眼前;王婆的心更翻着不停了。
⑼五年前它也是一匹年青的马,为了耕种,伤害得只有毛皮蒙遮着骨架。现在它是老了!秋末了!收割完了!没有用处了!只为一张马皮,主人忍心把它送进屠场。就是一张马皮的价值,地主又要从王婆的手里夺去。
王婆的心自己感觉得好像悬起来;好像要掉落一般,当她看见板墙钉着一张牛皮的时候。那一条小街尽是一些要坍落的房屋;女人啦,孩子啦,散集在两旁。地面踏起的灰粉,污没着鞋子,冲上人的鼻孔。孩子们抬起土块,或是垃圾团打击着马儿,王婆骂道:“该死的呀!你们这该死的一群。”
⑾这是一条短短的街。就在短街的尽头,张开两张黑色的门扇。再走近一点,可以发见门扇斑斑点点的血印。被血痕所恐吓的老太婆好像自己踏在刑场了!她努力镇压着自己,不让一些年青时所见到的刑场上的回忆翻动。但,那回忆却连续的开始织张:——一个小伙子倒下来了,一个老头也倒下来了!挥刀的人又向第三个人作着势子。
⑿仿佛是箭,又象火刺烧着王婆,她看不见那一群孩子在打马,她忘记怎样去骂那一群顽皮的孩子。走着,走着,立在院心了。四面板墙钉住无数张毛皮。靠近房檐立了两条高杆,高杆中央横着横梁;马蹄或是牛蹄折下来用麻绳把两只蹄端扎连在一起,做一个叉形挂在上面,一团一团的肠子也搅在上面;肠子因为日久了,干成黑色不动而僵直的片状的绳索。并且那些折断的腿骨,有的从折断处涔滴着血。
⒀在南面靠墙的地方也立着高杆,杆头晒着在蒸气的肠索。这是说,那个动物是被杀死不久哩!肠子还热着呀!
⒁满院在蒸发腥气,在这腥味的人间,王婆快要变做一块铅了!沉重而没有感觉了!
⒂老马——棕色的马,它孤独地站在板墙下,它借助那张钉好的毛皮在搔痒。此刻它仍是马,过一会它将也是一张皮了!
⒃一个大眼睛的恶面孔跑出来,裂着胸襟。说话时,可见它胸膛在起伏:“牵来了吗?啊!价钱好说,我好来看一下。”
⒄王婆说:“给几个钱我就走了!不要麻烦啦。”
⒅那个人打一打马的尾巴,用脚踢一踢马蹄;这是怎样难忍的一刻呀!
⒆王婆得到三张票子,这可以充纳一亩地租。看着钱比较自慰些,她低着头向大门走去,她想还余下一点钱到酒店去买一点酒带回去,她已经跨出大门,后面发着响声:“不行,不行,……马走啦!”
⒇王婆回过头来,马又走在后面;马什么也不知道,仍想回家。屠场中出来一些男人,那些恶面孔们,想要把马抬回去,终于马躺在道旁了!像树根盘结在地中。无法,王婆又走回院中,马也跟回院中。她给马搔着头顶,它渐渐卧在地面了!渐渐想睡着了!忽然王婆站起来向大门奔走。在道口听见一阵关门声。
(21)她哪有心肠买酒?她哭着回家,两只袖子完全湿透。那好象是送葬归来一般。
(22)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门前,地主们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们的身上,那个使人取了钱走去。
(23)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生死场》有删减
小题1:请欣赏选文第三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
小题2:请恰当分析下面一处语言中包含的人物情感。(6分)
王婆的心自己感觉得好像悬起来;好像要掉落一般,当她看见板墙钉着一张牛皮的时候。
?
?
小题3:作者第7段写小庙前“死了的小孩”,有什么用意?(4分)
?
?
小题4: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9分)
?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5题,23分)?
天?堂
苏沧桑
仰望苍穹,常看见一朵云,在阳光下轻轻飘着,美丽高洁、自由自在。假如,所有的生命都能以这样的形式存在,人间和天堂一定没有什么区别。
二十多年前的星空下,我坐在黑沙滩上,听姨婆给我讲七仙女的故事。
听完后,我问:“姨婆,天堂是什么?”?
姨婆说:“是一个能使我们觉得特别幸福的地方吧。”
我又问:“天堂远吗?”
她想了想,说:“很近,你就是刚从那儿来到人世的。也很远,很久以后,你还会回去的。”
我懂了,原来生命是一个以天堂为起点和终点的圆圈。在这个漫长的圆圈里,我们永远够不着天堂,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永远无法体会到天堂的滋味,那种无与伦比的幸福的滋味。
所以,对我们而言,天堂是不存在的。
只好将充满希冀的目光转向滚滚红尘。地上走着的一个凡人,对应着天上的一朵云。人和云一样,最初来自大地和海洋,最后重归大地和海洋。不同的是,云无心,云优哉游哉,人有心,人便被无所不在、永无止境的种种欲望挑逗着,步履匆匆,铿锵坚定,从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在漫漫长路上,人与人争斗着,人向自然掠夺着,人跟命运抗争着,人在欲望的沟壑里挣扎着……在画完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圈时,人带着满身的尘垢血腥回首往事,却再也找不到最初的自己,才知快乐总是稍纵即逝,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心灵的空虚成了最后的、永远的痛。
那么,生有何欢?
于是,在黑夜与白昼的轮回里,我无着无落的目光在苍凉大地和茫茫苍穹间徘徊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我孤独的心忽然被一缕圣洁的阳光照得通亮,高高的天际传来一个声音!一个未知之神的召唤!它说──
坚持,再坚持,你一定能保留一个独立的祭坛,在任何时空里,我便可以顺着星光,或者风的衣角,走进一个无比和平安宁的世界──
那一刻,我坐在夜色的深处,空气的怀里,只要一种简简单单的形式──看书,写作,或者冥想,我便成了另一个自己,一个真正的自己。那一刻,仿佛有无数只温柔的眼睛在字里行间注视着我,如无数天使的羽翼呵护着我。那一刻,我可以自由地往来于远古和未来,可以任爱恨悲欢汹涌而来,可以关注人类命运,也可以只倾情于一片落叶,一只蚂蚁……
当我将所有的感动,所有的真,所有的善,所有的美,用文字编织起来,我发现,那与生俱来、弥足珍贵的一切从未离开过我,那常被人们遗忘却又被人们追寻的一切从未离开过我。
一个人,拥有了如此富有而瑰丽的精神世界,她便拥有了整个天堂。
这个人无意兜售自己,却愿意展览一颗赤诚的心。就像一朵云变成一滴雨的执著,哪怕仅仅只有一颗尘土被它荡涤,只有一棵草为它感动,只有一朵花为它一放,只有一条河流记住它的名字。
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爱我所爱。还因为,我住在一个被人们叫做人间天堂的地方。
小题1:从文中可知,一个人,要具有那两大重要因素才能拥有自己的天堂?(4分)
小题2:文中第6段说“很近,你就是刚从那儿来到人世的。也很远,很久以后,你还会回去的。”其中“很近”“很远”有什么深层含义?(4分)
很近:
很远:
小题3:文章围绕作者对天堂的追寻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6分)
小题4:作者在刻画“人”和“云”两个形象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试做简要分析。(3分)
小题5:在文中,作者追寻的天堂有何特征?你有想追求的天堂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凝望红海滩
①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伸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
②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入我的灵魂深处——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③我曾向从事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蓬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的浸泡,才逐步变红的。在其他一些含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朝,这碱蓬草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
④从此,我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每有机会,便到海边,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玫瑰红。经人指点我还惊喜地发现,不仅仅在水陆边缘有这诱人的景观,乘船出海,在双台河口与渤海湾间的潮间带上,也有大面积的嫣红。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嫣红之中,常有一条条纤细的小河,泛着金鳞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两道蛾眉,更烘托出整个脸部俊美的轮廓。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极远处的海面,有三三两两的帆影缓缓驶过。与红海滩对峙的是海浪,它们喷着泡沫,绽放着朵朵银花。这一切,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人间自然坦荡的情愫铺就而成,钟灵毓秀,风物绝顶。静静地站在它的前面,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人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人,更像一个人了。
⑤感谢博大精深的大海。亿万斯年,大海创造了无数奇迹,就连人类也是从大海中走来的。大海是历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面对碧沉沉的大海和横无际涯的红海滩,我陡生负疚之感。在烦躁的城市喧嚣和高楼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红海滩啊,你给人以千金难买的心灵抚慰!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⑥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心,他们对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不屑一顾,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精神家园。他们是永远也不会具有这份自然坦荡的心境的。
小题1:第①段末尾,作者先说自己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后又说“很大很大”,前后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中说,红海滩在“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第④段又说“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为何?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
小题3:第④段末尾说“人,更像一个人了”,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
小题4: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
选(?),赏析:?
?
小题5:本文的作者对那一望无际的红海滩情有独钟,感慨良深。你认为他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得到什么启迪?
?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怀沙:高寿“屈子”、楚辞大家
“我是一粒小小的沙子。你可别小看这一粒小小的沙子,沙滩就是离不开小沙。沙滩离开了沙子,就不复有沙滩;而沙子组成的沙滩足以怀抱海洋啊!”这是文怀沙对自己名字的解释。这位古典文学大家,治学以楚辞为其专长,而对于经史百家、汉魏六朝文学、历代诗词歌赋,甚至佛学、音乐、戏剧、金石书画无所不窥。走近他,就宛若走近学术上的一座高峰;阅读老人的经历,就仿佛在瞻读一本厚重的史书。
1910年1月15日,文怀沙出生在北京西城外鬼门关胡同的一户平民家庭。由于母亲终年卧病,文怀沙从小郁郁寡欢。童年像一个阴森的梦,使他从9岁起就有了失眠的毛病。他试图从书本里寻求心灵安抚,愤世嫉俗的楚大夫屈原引起了他的精神共鸣。文怀沙少年时聪慧过人,12岁便能背诵《离骚》。青年时代受业于章太炎门下,18岁便受聘担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后又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他专心研究《楚辞》,性格渐渐变得棱角分明。文怀沙自嘲“没有屈原的魂,总该有一点屈原的皮毛”。他仰慕屈原的风范,一生以屈原为榜样,研究屈原,更学习屈原的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文怀沙反对独裁政治,抨击恶浊、腐朽的反动官僚统治,文章触及时忌,在皖南被关进监狱。出狱后他思想愈发激进,无论出入酒肆茶馆,总是当众放言无忌。当时大学者柳亚子知道后非常担忧,写诗赠文怀沙相劝,希望他沉着冷静,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十年浩劫中,文怀沙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关在山西临汾监狱,过着“三年饮粥忍饥肠”、“窝头再造臭皮囊”的日子,却仍然写下了“有肝有胆公何畏,无诗无酒我亦狂”的诗句,更没有抹掉“荆山怀抱生烟玉,三闾行吟绕泽兰。高翥云霓为我御,手提落日照长安”的豪迈。有一天,江青一时心血来潮,想起了文怀沙,对文怀沙明确表示:只要写了悔改书,不仅个人可以获得自由,连插队的孩子也能回到北京。他年过九旬的母亲当时在北京,生活艰难,也被拉来劝降。
这位老太太与儿子单独见面时,问儿子:“你究竟愿不愿意写悔改书?”“按照我的心愿,我是不愿写的……”
“好,你是我的儿子!”没等文怀沙说完,老太太就把腿一拍,说:“我们在外面,吃什么苦都认了。你在这里,他们想枪毙你,你也跑不了,你就老老实实地在这儿待着,装病。”
不久,“四人帮”垮台,文怀沙死里脱生,不然就真成了“屈原第二”。
在近百年的人生中,他遇到过多少坎坷、挫折,又有过多少甜酸苦辣?谈到这些,文怀沙笑言:“痛苦未必不是上天赐予的一种特殊的财富。感受痛苦,面对痛苦并不难,难的是在接受痛苦的同时,学会欣赏痛苦。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彻大悟。祸福相倚,能够欣赏痛苦,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可以面对一切,而且是坦然地面对。”
曾经有人问他保持心灵年轻的秘方,文怀沙立刻脱口而出:“生平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他说,“美人者,既涵盖了人间美女,但比美女含意更为广泛,《诗经》里把‘美女兮’‘芳草兮’,视为人间美丽的象征,因而你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美到极致的追求和表达。”
文怀沙言出行随、表里清澈的性格,在学林享有极高的评价。郭沫若以“荷蕖发幽香”的诗句赠予他;周谷城先生曾题赠云:“相与无町畦,相与为婴儿”;沈尹默先生在赠他的《减字木兰花》中称他“争比灵均,文采昭然历劫新”,直接把他比做屈原。而他银须飘拂、目光锐利的形象,确有屈原之神貌,许多人知其学,闻其言,见其人,莫不惊异--他简直就是一个活着的屈原。据说,著名雕塑家蔡汉文在塑造屈原的形象时,苦苦寻求模特儿而不得,直到有一日见到文怀沙,方喜出望外,于是有了雕塑作品《屈原》。当然,人们把文怀沙比做“活屈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风流倜傥的外表,更主要还是来自于他丰厚的学识和高洁的品格。他曾经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编出了一部至今仍是学术权威的《屈原集》,被学界公推为屈子研究的专家。
近20年来,文怀沙练书法写“正、清、和”三字;每晚念诵着这三个字入眠;晨起第一件事,也必诵“正、清、和”。文怀沙用这三字经,扬清激浊,修身养性:“人生下来总有一天会死,让生命的过程更正一点,更清一点,更和一点,更自在一点,舒展开来。”
(选自《人物》,本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将文怀沙老人比作“屈子”,试从本文中寻找相关依据。
答:?
小题2:本文结尾说,文怀沙老人近20年都在念“正、清、和”这三字经,对这三个字你有什么感受?请结合老人的人生经历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
小题3:从这篇传记中你读出了文怀沙老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材料分析。
答:?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两个好朋友
【俄】叶赛宁
(1)住在村边的波贝尔老头,拥有一件自己的小屋和一条狗。他到处行乞,以残羹冷炙聊以糊口。波贝尔与他的狗简直形影不离,并给它取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叫德鲁若克。波贝尔串村走巷,叩窗哀求,德鲁若克便站在一旁,摇晃着尾巴,好像期待着也给它一点儿施舍。人家常常对波贝尔说:“波贝尔,你干嘛不把狗扔掉?要知道,你自己连吃的都没有……”波贝多用忧郁的眼神看着他的狗——一声不吭。他招呼德鲁若克,从窗子旁走了:一小块面包也没讨着。波贝尔垂头丧气,郁郁寡欢,很少跟人交谈。
(2)冬天来了,暴风雪铺天盖地,狂风吹集了一个个巨大的雪堆。
(3)波贝尔带着狗蹒跚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小屋破旧不堪,四壁透风,他望了望炉子,望了望,在屋子四角寻找了一阵,可木柴也没有。波贝尔给德鲁若克套上小雪撬,运回柴火,烧着火炕,抱着德鲁若克,心疼地抚摸着它。波贝尔坐在火炕旁,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重演。老头子对德鲁若克讲述着自己的身世,述说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讲完之后,又痛心地说:“没关系,德鲁若克,你虽然不能回答,沉默不语,但是,你那灰色的、聪明的眼睛告诉我……你全都明白……”?
(4)暴风雪好像开始疲倦了,它的威力越来越小。水珠儿开始从屋顶上滴答滴答地流下来,雪在消融、减少。波贝尔看到——冬天在消逝,看着——便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春天来啦,咱们能活下来的。”
(5)红彤彤的太阳温暖地照耀着,小河哗啦哗啦地奔流。透过小小的窗口,波贝尔看到,窗下的土地发黑了,树上冒出了嫩芽,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可是岁月不饶人,春天的泥泞使得老头子步履艰难。
(6)他的双脚发软,咳嗽使得他胸部抑闷,腰部疼痛,视力完全变得模糊起来。他躺在高板床上,爬都爬不下来了。波贝尔吃力地爬呀,爬呀,开始不住地咳嗽,而且满心忧伤。他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我早就预料到了。看来,我很快就会死的,只是,扔下你去死,我真舍不得啊!”波贝尔病倒了,一动不能动,更下不了床,德鲁若克则寸步不离床边。老头子感觉到——死亡临近了,他感觉到了——设搂着德鲁若克,搂着,搂着,难过地哭泣起来。波贝尔搂着德鲁若克的脖子,将它紧紧地贴在胸前,突然哆嗦了一下——断气了。
(7)波贝尔的冰冷的身体躺在高板床上。德鲁若克知道,它的主人死了。它在屋里窜来窜去,神情凄切。它走近死者身旁,嗅呀,嗅呀,伤心地嚎叫着。
(8)认识他的人开始私下里议论开了:为什么这个波贝尔不出屋来。大伙儿一合计决定进去看看,一看就吓得直往后退。波贝尔的遗体躺在高板床上,小屋里充满一股难闻的尸臭,狗儿坐在床上,坐着——忧伤至极。
(9)人们抬出尸体清洗,收敛入棺,狗儿则寸步不离死者。遗体送到墓地,埋入土里。波贝尔——一个谁也不需要的人——死了,没有人为他哭泣。
(10)德鲁若克在坟堆上叫呀,号呀,用爪子刨着泥土。它企图把老朋友刨开,然后,它和他躺在一起。狗儿没有离开墓地,不吃不喝,悲痛欲绝。德鲁若克的力气衰竭下去了,它没有站起来,它再也站不起来了。它望着坟墓,忧伤地望着,呻吟着。德鲁若克想刨土但是它的爪子已经抬不起来了,它的心脏感到一阵紧缩……浑身颤栗,垂下了脑袋,垂下了,微微抖动一下……于是死在墓上……
(11)墓地上的小花儿仿佛在切切私语,它们在向鸟儿低声叙述着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一只杜鹃飞到墓前,停在枝叶低垂的白桦树上,它在坟墓上空忧戚、痛苦地咕咕啼鸣。?(有删节)
小题1: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波贝尔与德鲁克是“两个好朋友”?请概括说明。(3分)
小题2:第5节中划线语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波贝尔这一人物形象。(3分,不超过40个字)
小题4:请分析第11节的语言特点。(4分)
小题5:小说标题“两个好朋友”能否改为“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为什么?请你联系小说的主题,谈谈理由。(6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