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A.景以所部归晋祖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 B.周祖微时与景善 世宗命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进讨 C.出为晋州巡检使复以为西面缘边都部署 D.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左右或言其过厚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1)(4分)①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契丹主死在了乐城,立刻抄小道回到自己的防区(横海军),攻入城关,契丹人逃跑了。②(3分)先前,秦、凤两州被蜀军攻陷,两州旁边的蕃汉人到朝庭请求收复(失地)。
(2)(3分)①“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体现其“勇”。②“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体现其“勇果”。③“连陷砦栅,遂命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于上邽,斩首数万级。”体现其“勇”(1点1分,两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诘 :审问。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前者为介词,率领;后者为介词,让。B前者介词,和、与;后者为连词,和。C.二者均为“担任”之意。D前者代词,他的;后者为代词,这个礼。所以选C。
小题3: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C 断句时,注意名词人名做主语的地方。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便之”意动,民众认为这件事带来了方便(是王景给民众带来了方便)。所以选C。
小题5:(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次”,停留或住在;“殂”,死亡;“间道”,抄小路走; “陷”,表被动;“诣阙”,到朝庭。“蕃汉人”可译可不译,译为少数民族的人或宋地辽人也可。(2)此类题可直接从原文中找出能概括王景“勇果”的句子即可,如“连陷砦栅,遂命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于上邽 ,斩首数万级。”体现其“勇敢”的特点。
译文:
王景是莱州掖人(现在的莱州市),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王景年轻时风流倜傥,善于骑射,不从事生产的正事,和同乡里的恶少年结伙做强盗,英勇果敢有很大的名气。后梁大将王檀镇守渭台,因为王景是隶属他的部下,于是与他一起和后唐庄宗李存勖奋战于黄河边。王檀有功,王景在其左右侍奉。庄宗攻入汴京,王景投降庄宗,迁升为奉圣都虞候。清泰末年,跟从张敬达围攻晋阳,遇到契丹来支援,于是王景率领其部下归顺晋祖。
天福初年,被授予相州刺史。范延光拥据邺城叛乱,所属郡县多被他胁迫而听从他,唯独王景分兵拒守。晋祖表彰他,让他升迁耀州团练使。后晋二年,在戚城大破契丹,又升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担任郑州防御使,后又出京担任晋州巡检使,被授横海军节度使。契丹攻入汴京,用他的乡党取代了王景。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栾城死了,随即抄小道回到自己的防区(横海军,在沧州),攻入城关,契丹人逃跑了。
周祖在还没发迹时(窘迫时)与王景交好,等到即位后升他兼做侍中。王景从行伍起家,平时也没什么智谋,然而面对政务并不刻薄,民众有案子,一定当面审问,没有大的错误,就教育一下然后就放了他们。不被下面的官吏动摇,因此当地民众都认为带来了方便。广顺初年进朝做官,民众数百人挡在道上想留住他但没能留住,也有拉住王景马两边的脚踏(以此想留住他)。过不久,又让王景担任护国军节度,一年之后,又升迁镇守凤翔。晋世祖即位,升为中书令。先前,秦、凤两州被蜀军攻陷,州旁的少数民族的人到朝庭请求朝庭派兵收复失地,晋世宗命令王景和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讨罚,相继攻陷砦栅,于是命令王景担任西面行营都部署,在上邽,斩敌首数万级。
宋初,担任太子太保,被封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来朝,宋太祖设宴赏赐,又让他担任西面缘边都部署。四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
王景性格谦虚,对下属谦和有礼。每朝庭有使臣到,即使地位不够高的人也一定降阶送迎,周到有礼。左右的人有人说:王位固然要尊崇,也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王景说:人臣看重君命,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当初被封郡王,朝庭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特别看重,用万余串钱赠送张昭。左右的人有人说这个礼太大。王景说:我在当兵的时候,就听说张尚书的大名。现在出使于我,是朝庭对我的厚爱啊。我怎么可以拿以往的旧例来限制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子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馀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准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丕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选自《欧阳修》,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其言深厚而雄博厚:扎实
B.以偿其素志素:向来
C.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盛:兴旺
D.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贵:珍贵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称道“韩文”的一组是(?)
①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②当尽力于斯义,以偿其素志③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④于进小为喜、退不为惧者⑤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⑥韩氏之义、之道,万世所共尊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③6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初应试科考的人大都推崇“时文”,古文不受重视,韩愈的义章冈尤人赏识而一直被埋没。
B.欧阳修得到脱落的韩文六卷后,一方面进行搜集、整理、校订、补缀,另一方面苦读韩文,进步很快,终于因此而步人仕途。
C.在作者等人的大力提倡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学者非韩不学”的局面,本文还交代了“韩文”流行于世的原因。
D.这篇文章写得很朴实,没有丝毫的掩饰做作,感情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韩愈文章睥珍惜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译文:
(2)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小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贵:被……看重
小题2:D ②说的是作者自己的愿望,④是说作者对仕途进退无所谓,⑤说的是作者自己订正“朝文”。
小题3:B “另一方面……步入仕途”不符合文意。
小题4:⑴也许是时间越久意义越显明,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埋没,但最终还是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道”决定的。(关键词:明、虽、无穷、当然)
⑵我做官,晋升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职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早已经定下了,并且所学到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啊。(关键词:仕、志、盖、宜然)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这个地方偏僻闭塞没有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李免辅很好学。我小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 (有一天)在墙壁间看见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装着一些旧书,我打开来看,得到唐代的《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我向李氏请求带这部书回家。读了这部书,我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宏伟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徒然地看着它浩瀚无边。好像很值得珍惜。
那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都把杨忆、刘筠的作品当做标准的“时文”,(认为)能写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它来夸耀当世,没有称道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正要考取进士,把学习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自己应做的事情。十七岁时到州里考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程度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称道韩愈之文,又想起自己也没有时间学习它,只是时常在心中默念着,认为要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取得俸禄后,就要尽力学写这样的文章,以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在这里,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我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增补连缀它,又向别人求取所拥有的旧本来校对审订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于是就流行于当世,到今天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唉!道,本来就有流行于远古却止于近代,在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好或厌恶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被千世万代学习效法。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却被普遍重视,这又不仅仅是喜好或厌恶所决定的,也许是时间越久意义越显明,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埋没,但最终还是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道”决定的。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被埋没被废弃的时代。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足以用来追逐时人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利益。于是就接近它、学习它。那么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做官,晋升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职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早已经定下了,并且所学到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啊。
《昌黎先生文集》的版本来自四川,文字雕刻比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精美,但是脱落和错误特别严重。在三十年中,每听到别人有善本,我必定找来订正。最后残缺的卷帙,现在不再补上,是因为不肯轻率地增加。我家中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唉!韩愈的文统和道统,是万代共同尊崇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颂而亨有的遗产。我对这本《昌黎先生文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而特别爱惜它。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双音节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C.室仅方丈
D.视为止,行为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可惜∕值得同情、怜悯;? C.一丈见方∕寺院的主持;D.动作因此∕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青,取之于蓝
A.苛政猛于虎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舜发于畎亩之中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非能水也
D.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B.外连衡而斗诸侯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小题4:下列对选文第四段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使用“博喻”的手法,由感性到理性阐明事理,使人心悦诚服。
B.文段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针对学习方法,作者指出要善于积累,而贵在坚持、专心一致是就学习态度而言的。
C.用蚯蚓的“用心一”与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意在说明学习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明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最后达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例句和D项中的“于”是介词,“从”的意思;A项中的“于”为“比”;B项中的“于”为介词,表示引进的动作或行为对象;C项中的“于”为“比”的意思。
小题1: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輮”通“煣”。
小题1:例句和D项均为名词做动词;A项中“齐”为形容词意动用法;B项中“斗”为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中“日”为名词作状语。
小题1:C项中蚯蚓和螃蟹的对比,是说明学习要专一,而不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句中的“举”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举孝廉不行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举欣欣然而告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标点符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