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听学生说钱乃梦中所得,非常不高兴,但又想到自己已经用好酒好菜招待了他,于是就没有发作,又敬了学生两杯酒后就走出门去。 B.文章开头作者直陈自己的观点,然后连举杨震等四例进行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C.作者用“造业之人,造业之言”痛斥那个楚令和他所说的话,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无耻丑陋言行的强烈批判。 D.这篇文章所讲的几个故事显示了金钱的巨大力量。文章的思想意义在于抨击了贪官污吏的丑行,揭露了金钱的无形而巨大的腐蚀力量,让人们警醒和自戒。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译文(1)于是( 先生 )就让人准备酒宴,很丰盛洁净,请学生坐下来并向他敬酒,谈笑融洽,跟平日大不相同。(“觞”、“款洽”、句意各1分)
(2)这样看来,金子的名字尚且让人沉迷,那些实实在在的馈赠之物,人们怎能不被它们所迷惑呢?(“溺”、“人安得不为所溺”被动句、句意各1分)
(3)为人妇而被休弃,是很平常的事,因为她们所看重的是善于营私;当了官而被罢免,也是平常的事,因为他们所看重的是善于谋取财物。(“出”、“黜”、“货殖”、 句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墨:贪污 )
小题1: ( B 都是介词,用。A 介词,被/介词,替。? C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处所。D介词,比/介词,被。)
小题1:(“就走出门去”错,应是“把他送出门去”。)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唉,天下最甜美的味道,没有能超过财利的;最苦的味道没有超过贫穷的。如果拿天下最甜的味道投给怕苦味的人,那么常常就像把石头扔到水里那样,只有接受而没有拒绝的。所以,杨震因为有“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拒绝接受馈赠,在关西之地树立了信誉;东汉刘宠因只选受一钱的馈赠,而以廉洁著称。管宁隐居之时挥锄园中,视片金如瓦石;盛夏披着皮衣砍柴的无名老人,以拾取路上的遗金为耻辱。史书上记载的这些事迹,像早晨的星星那样寥寥无几。但是因对财利羡慕之极而伸手索取、通过歪门邪道求取财物而贪得无厌的人,却像滔滔流水天下皆是。
曾经听说有个秀才,本性狡猾,善于用诡计糊弄人。他就读的县学里的教官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那些学生稍有犯规,学官一定派人把犯规学生抓来打一顿,决不赦免。
有一天,这个学生恰恰违犯了规定,先生非常恼怒,派人紧急捉拿那个学生,他自己则怒气冲冲地坐在学府正堂上等待着。一会儿,这个学生被抓到,他久久地跪在地上,不说其它事情,只是说:“学生我偶然得到千金,正在处理,所以来迟了。”
先生听说那学生突然获得许多金子,就平息了怒气,问道:“你的金子是从哪里得来的?”
学生答道:“从地底下得到的。”
先生又问道:“你想怎么处理?”
学生回答说:“学生本来贫穷,没有资财产业,现在与妻子作这样的考虑:拿五百金买亩地,二百金买一所房子,一百金置器物用具,一百金买书童婢女,这样就只剩下一百金,拿其中的一半买书,准备发愤做点事业,用其中的另一半送给先生,报答平日对我的教育,这就完了。”
先生说:“有这样的事!不才怎么承担得了?”
于是就让人准备酒宴,很丰盛洁净,请学生坐下来并向他敬酒,谈笑融洽,跟平日大不相同。 饮至半醉,先生问学生:“你刚才匆匆忙忙跑来,也曾把金子收在箱子里锁好了吗?”?
学生站起身说道:“学生处理这笔金子刚刚完毕,就被我妻子翻身碰醒了,醒后已经忘记金子在哪里,怎么要用箱子?”
先生惊呼道:“你所说的金子,是个梦啊?”
学生道:“本来就是梦啊!”
先生于是很不高兴,但是已经与他相处融洽了,不好再发脾气。慢慢说:“你有深厚的情谊,梦里捡到金子尚且不忘记老师,何况真的得了呢?”于是又敬了二杯酒把他送走了。
啊,这个狡猾的学生,拿梦中的金子,使先生在盛怒的时候改变态度,既免除了一顿打,又由此而使先生很好地款待了自己一次。这样看来,金子的名字尚且让人沉迷,那些实实在在的馈赠之物,人们怎能不被它们所迷惑呢?真是可怕啊!
曾经读过韩非用弃妇比喻被罢免的官员的话:“为人妇而被休弃,是很平常的事,因为她们所看重的是善于营私;当了官而被罢免,也是平常的事,因为他们所看重的是善于谋取财物。” 唉!韩非的话说的是世情。
楚地有一个县令,因为贪污被罢官,回家以后,依旧穿漂亮衣裳吃美味食品,还有歌童舞女陪伴身旁,生活享受比得上封王的人。他在酒醉时对人说“我要是当初没有主见,听从了孔夫子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将会没有饭吃,哪里能够有这样的生活?”唉,这是作恶的人、作恶的话。但是他只是狂妄荒诞,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而世上那些嘴上说的不像这个人但心里想的像这个人的人,哪里能够数得清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问之,乃继母也,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重荣起于军卒,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契丹数遣使责高祖,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 (3分)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处理政事也能明断。在处理父母诉讼儿子不孝的案件时,他巧妙地审查,发现了继母虐待诬陷儿子的真相,呵斥了继母。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是因为他对晋国忠贞不渝,不惜对抗高祖的命令,但是高祖始终对他无可奈何。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虽然安重荣反复挑衅触犯契丹使者,但是契丹知道他又反叛之心,希望从中得利,因此没有对他发怒,最后安重荣果然叛变了。
D.安重荣虽然对朝廷向契丹俯首称臣强烈不满,但是他一直与高祖离心离德,最终没能够发挥自己的勇武与才智效命国家,反而造成分裂与动乱,身败名裂,令人扼腕。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
(2) 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
(1) 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
安重荣虽然是一个武士,但他通晓官府的事务,他的下属骗不了他。
(2) 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如今我率领天下向他们称臣,你凭一个藩镇要抗拒他们,大小不对称,不要自取羞辱!
本题解析:
小题:D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损害【A、判断词,是/副词,才;B、士兵/终于、最终;C、多次、屡次/命运;】
小题:【“是因为他对晋国忠贞不渝,不惜对抗高祖的命令,但是高祖始终对他无可奈何”错】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安重荣力大无比,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安重荣虽然是一个武士,但他通晓官府的事务,他的下属骗不了他。有一对夫妇控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安重荣拔出剑交给那位父亲,让他自己杀掉儿子,那位父亲哭着说:“不忍心啊!”他的母亲在一旁大骂,夺下他的剑追杀儿子。问她,才知道是继母,安重荣呵斥他的继母出去。安重荣出身行伍,突然间富贵起来,又见晋高祖从藩侯手中夺得国家,曾对人说:“天子难道有天生的种吗?兵强马壮的人就能做天子!”虽然怀有二心,但没有表露出来。这时,晋高祖和契丹盟约为君臣父子,契丹很骄横,晋高祖对他们更加谨慎,安重荣愤愤不平,认为“委屈中原来尊奉夷狄,使已经穷困的百姓更加困乏,而满足契丹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的万世耻辱”!多次拿这些话指责讥诮晋高祖。契丹使者往来经过镇州,安重荣张开两腿坐着谩骂他们,不给他们行礼,有时还捕杀他们。这时,吐浑白氏臣服归属契丹,受契丹残暴虐待,安重荣引诱他们入塞。契丹多次派使臣责问晋高祖,并索求被杀的使臣。晋高祖对使臣鞠躬低头,受到责备却更加恭谨,多说好话替自己开脱,而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晋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臣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威逼羞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抓住拽剌。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晋高祖对此担忧,为此驾临邺都,回答安重荣说:“前代和契丹和亲,都是为天下考虑,如今我率领天下向他们称臣,你凭一个藩镇要抗拒他们,大小不对称,不要自取羞辱!”安重荣认为晋君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决意反叛。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想借机窥伺中原,因此没有对安重荣发怒。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反叛,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反叛。这年,镇州大旱,又闹蝗灾,安重荣招集饥民几万人,驱使他们去邺都,声称朝见天子。晋高祖派杜重威迎战,交战后,部将赵彦之和安重荣有矛盾,临阵卷旗投奔晋军。安重荣听说赵彦之向晋军投降,非常害怕,安重荣率吐浑几百名骑兵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抓获他,斩下他的头进献,晋高祖登楼接受他的左耳,下令将首级漆好送给契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词。
(1)是说也,人常疑之( )
(2)石是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3)或曰此鹳鹤也( )
(4)余固笑而不信也( )
2、与“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中的“名”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D、左右欲刃相如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释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②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③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文章的第二段写到了作者两次“笑”,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前后笑的各自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二段对石钟山周围环境的描写,其用意是为__________,也与文章结尾一段的“__________”一句形成照应。
参考答案:1、(1)这
(2)这样
(3)有人
(4)只是
2、D
3、A
4、①表示对石钟山这一说法的怀疑。
②表现自己探究到石钟山真正命名原委后的心满意足。(意对即可)
5、突出石钟山周围地理环境的险恶;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乾封初,诣阙上《宸游东岳颂》。时东都造乾元殿,又上《乾元殿颂》。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选自《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勃年未及冠 冠:古代的一种礼仪
B.勃往交趾省父 省:探望
C.坐勃左迁交趾令坐:因为
D.‘耻居王后’,信然 信:相信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勃“浮躁浅露”的一组是(?) (3分)
①诣阙上《宸游东岳颂》
②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③勃恃才傲物
④乃杀达以塞口
⑤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
B.裴行俭认为王勃能善终就是幸运,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必当显赫富贵,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
C.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并非公允,杨炯的文采不逊于王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3分)
译文:
②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①王勃自倚仗自己有才能而看不起别人,被同僚嫉恨。(得分点“恃、傲、为”3分)
②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得分点“致、先/后、器识”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信:确实。文中的“信然”是“确实这样”之义。《祭十二郎文》中有“其信然耶?其传之非其真耶?”即此义。
点评:本题与课内知识联系得很紧密,“信然”一词与《祭十二郎文》中有“其信然耶?其传之非其真耶?”中的“信然”意义完全一样,这有利于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
小题2:①体现他的才华。⑤是杨炯的话。
点评:本题比较规范,题干“浮躁浅露”限制了答题区间,但在同一区间内,也有不能表现“浮躁浅露”这一点的内容,而且学生对“浅露”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选项内容既有非区间内的内容,又有区间内不能体现“浮躁浅露”的内容,有一定的迷惑性,是一道较好的考查学生能力的题。
小题3:原文: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可见,是李敬玄认为他们四人必当显贵。
点评:本题在原文上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将李敬玄的话说成是裴行俭的话,属于张冠李戴,其它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符合考纲中“浅易”的要求。
小题4:注意关键词:①恃:倚仗。傲:看不起(别人),“傲”带宾语,所以应为动词。为……所……:被。②致远:走得长远。器识:器量见识。先/后:以……为先/后。?
点评:本题句子选得较好,知识点与教材和日常生活用语联系得很紧。“恃才傲物”“致远”是常用词语;“先器识而后文艺”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法一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能听臣,臣敢进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购求布千金——购:购买
B.田事听此奴——听:听任
C.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D.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多:称赞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
B.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C.即不能,愿先自刭/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D.臣各为其主用/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3.在括号内补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布匿(于)濮阳周氏
B.(周氏)乃髡钳布
C.此(伍子胥)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D.(滕公)果言如朱家指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赴士之厄困”的侠义精神的一组是(? )
①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②布匿濮阳周氏
③乃买而置之田
④滕公留朱家饮数日
⑤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⑥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5.下列的分析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季布本为项羽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汉高祖在灭掉项羽后缉捕季布。
B.濮阳周氏在情势危急之时,用真诚打动季布,帮助季布投奔鲁地朱家。
C.朱家认为新主应当宽怀对民,要吸取荆平王的教训。
D.朱家帮助汝阴侯滕公成功劝说了高祖,季布最终得到赦免。
参考答案:1.A
2.A
3.C
4.B
5.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标点符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