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_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景物,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2.D
3.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
李?白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注:颍水:发源于嵩山。洗耳:传说隐士许由听到尧要让位给自己,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洗耳于颍水之滨。
小题1:唐代王勃《?》一文中也写到谢公,谢公即?。(2分)
小题2:这是一首送别诗,起句“君思颍水绿”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这个句子。(4分)
?
小题3:诗中运用许由洗耳的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滕王阁序?谢安?(2分。每空1分)
小题2:你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1分),用美好、具体的事物替代友人归隐的想法(1分),把友人的归隐愿望和欲去之地写得十分形象(2分)。(4分)
小题3:反其意而用之(1分),借真隐士许由,抨击不洗心而仅洗耳、徒有虚名的假隐士(2分),表达了自己经世济民的抱负(1分)。(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小题2: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体的、美好的、能够感触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十分洒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贵尽在不言之中了。
小题3: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只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论是进是退,是隐居还是出世,只有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甚见权门移芍药?吕温
绿原青垅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注]贞元十四年大旱时所作。
(1)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4分)
(2)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边是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另一边是贵族的府第里“汲井开园”的火热场景,“日日新”与“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
(2)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事件,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词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感情基调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为积极。你怎么认为?结合两首词,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避风雨坎坷,听任自然,旷达平和
(2)《定风波》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表现了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旷达情怀,是积极的。而“人生如梦”句也并非表达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而是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是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是从愤闷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同“一蓑烟雨”句有同样的境界。不必批评。(作不同的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晚次乐乡县?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
⑴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答:
⑵从表现手法看,这首诗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之处?(2分)
答:
参考答案:⑴荒烟不是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断”“平”二字写出了夜色的沉重,缕缕荒烟和参差古木原是孤征途中的一丝安慰,却也要被夜色吞没,突出了诗人乡愁的越发沉重,这两个动词看似平凡,实为精巧。
⑵这首诗寓情于景,笔法细腻,《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笔法粗犷。
本题解析:(1)找准“断、平”得1分;说出“断、平”为夜色所致,得1分;说出这两个字与思乡的关系,得2分。共4?分。
(2)说出“寓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区别,得1分;说出“细腻”与“粗犷”的区别,得1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