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7:04:3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四个字)《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濛濛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这首诗的首联除了“今”与“昔”对比以外,还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还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①王勃《山中》大概作于诗人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②荆溪:本名长水、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1)两首诗诗题相同,但格调意境迥乎不同,请结合两诗意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两诗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王维诗中尾句"空""湿"二字虽看似矛盾,但别有韵味,你认为韵味何在呢?请简析。


参考答案:(1)王勃《山中》,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意象枯涩凄凉,表现了诗人羁旅之悲,思乡之苦。
王维《山中》,溪流婉转,红叶鲜明,翠色浓郁,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真诚喜爱。
(2)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翠色甚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水,使人感觉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


本题解析:王勃《山中》,前两句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点明由此产生的感慨。"长江悲已滞"历来解释不一,可理解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也可理解为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发羁旅之悲,还可理解为以日夜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万里念将归"则以指望远怀乡之人思归之念为好。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天色已晚,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既用来映衬旅思乡愁,也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纵观全诗,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维《山中》,首句写山中溪水,初冬时节,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曲折穿行,潺潺流淌,且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次句写山中红叶,入冬天寒,红叶变稀少,反倒更为显眼,不但无萧瑟凋零之感,或许还会引起诗人对色彩的特殊敏感,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后两句以展示全貌为主,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着一"空"字,说明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但翠色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靠视觉、触觉、感觉的联合作用,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似幻似真的快感。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月的名称甚多,其中有:①初月②凉月③晓月④明月⑤新月。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寻章摘句老雕虫,_______当帘挂玉弓。
②晴云如擘絮,_______似磨镰。
③_______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④_______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⑤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_______共潮生。
A.③②⑤④①
B.②①③④⑤
C.③⑤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小题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小题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小题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点评: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事论诗,而不能随便套用该作者现在的定论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作出特定的分析。全面分析不要遗漏词句。即使是考查的是局部思想感情,但命题往往带有“切口小,开掘深,采点全”的特点,所以不要简单地写几句就了事。
小题2:试题分析: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点评: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解答这类题目的模式基本上一致,那就是:判断所用的艺术手法,并对此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这种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ò???μ?áá..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