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9 17:12:2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
(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意对即可)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小题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小题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本题解析:
小题1: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的叙述和意象以及注释来分析,从回忆新科进士的开篇两句能看到“久别重逢的喜悦”;从三、四、五句“薄宦”、“十年”和“空负”能看到别贬谪之后宦海沉浮的感慨和无奈;下阕用阆苑、寒日、红树、晚霞来渲染离别在即的愁绪。
小题2:两句诗富有浪漫色彩,诗人由朋友被贬谪之地阆州而联系到神仙阆苑,以乐景写哀情,想象奇特,境界开阔,显得豁达,灵动飘逸。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①井,三年从事亚夫②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元亮:陶渊明的字。其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句子。②亚夫:指汉代的周亚夫。他屯兵柳营,军纪严明,后世用“细柳营”或“柳营”指军营。
小题1:请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初春画面?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中的“游人意”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请根据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2’)作用:以乐写哀,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2’)
小题2:“游人意”是指自己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思归之情。(2’)作者远离家乡万里,为他人作幕僚已经三年,如今面对美好的春光,更加渴望回到家乡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思归却不得,羁泊天涯的痛苦和疲惫溢于言表。(2’)


本题解析:
小题1: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小题2: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
这首诗前边写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美”,后边写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景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诗人要写离愁,却偏偏把景物写得很美。这春景越美,作者自已的愁意就越浓。诗中以乐境反衬愁思,取得了异样的艺术效果。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了。
1)这首词提到了民间的那个节日?有那些习俗?(3分)
2)简要分析本词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3分)
3)简要分析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重阳节(1分)、登高、饮雄黄酒等(2分)。
2)作者抓住重阳节时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木芙蓉花和菊花来描写,远近结合、色彩相间,充分展示出重阳节时周围环境的美丽如画。(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3)这首词描写了主人公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忧愁,(2分)也表达了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途渺茫、难以把握。(2分)(同上)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