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9 17:12:22 【

1、阅读题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了。
1)这首词提到了民间的那个节日?有那些习俗?(3分)
2)简要分析本词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3分)
3)简要分析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重阳节(1分)、登高、饮雄黄酒等(2分)。
2)作者抓住重阳节时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木芙蓉花和菊花来描写,远近结合、色彩相间,充分展示出重阳节时周围环境的美丽如画。(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3)这首词描写了主人公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忧愁,(2分)也表达了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途渺茫、难以把握。(2分)(同上)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①沈腰潘鬓消磨:《南史·沈约传》载“约与徐勉素善……(约)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以“沈腰”作腰肢减瘦的代称。潘岳《秋兴赋》“斑鬓发以承弁(帽子)兮”,后以“潘鬓”代头发斑白。
②八百里:牛名,晋王恺有名牛八百里駮,王恺与王济比射落败,王济遂命杀牛作炙。
①两首词在整体构思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②辛词自许为“壮词”,其“壮”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6:(1)李词将亡国前奢华生活的追忆与沦为囚徒的现实对比,表现了对故国的眷恋及亡国之痛.辛词则借梦中飞赴前线、沙场点兵的盛况与而今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现实对比,表现了收复中原的豪情及报国无门的悲愤。? (2)①申大志。即醉里梦里不忘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 ②抒悲情。全词感情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尾又悲凉低沉,使全词情绪显得极其悲壮.③写大场景。场景描写极有气势,想象中的沙场点兵与战场杀敌两个场景描写得雄伟,壮阔。


本题解析:7 、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10分)
谒荆公不遇(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小题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5分)
小题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小题1:(5分)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里就要说到叠词在诗词中的运用了,这种修辞在《诗经》中运用广泛,后来便引起了一大群诗人的跟风。“渺渺”是说江水烟波浩渺无穷无尽;“茸茸”是说烟早一片接连一片。这两个词都有无限、繁多之意,为第三句“吹尽柳花人不见”做铺垫,为第四句诗人的惆怅立意。
小题1:此题考查景情关系,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意象抒发“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并州,东汉州名,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本诗作者描绘了何种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炼字炼句角度,点评“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借物写景,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鸿雁、天空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之情。
2.作者以“并刀”比喻“诗情”的敏锐,新颖别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