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本题解析:苏轼的《海棠》是作者遭贬黄州,面对幽居独处的海棠,所吟咏的一首七绝。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拘泥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渲染。“袅袅”,微风吹拂。“崇光”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在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滑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2013·琼海高考模拟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辋川闲居
王 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①临水拔,白鸟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②,桔槔方灌园。
【注】 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兄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小题1: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的辋川风景图: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展翅翻飞于苍茫的山间。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第二联的“时倚”、
远看”再现了诗人安逸洒脱、怡然自得的心情。尾联以於陵子自居,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本题既要留意“时倚”“远看”“於陵子”等关键词语,又要联系注释内容。於陵子,对权贵不喜欢,因为厌恶兄长在朝中为官不义,于是和妻子到了楚国。由此可以看出其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中注释比较详尽,答题时应注意这一重要提示。赏析第三联景物描写时应抓住关键意象“青菰”“水”“白鸟”“山”,一“拔”一“翻”,动静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1]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那时,“安史之乱”刚平定以后,吐蕃又攻陷长安,代宗出逃。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乘舆反正。此时的唐王朝,处于内外交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灾难重重。[2]锦江:与下句的“玉垒”(山名)都在成都地方。? [3]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4] 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民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小题1:首句中“伤客心”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析。(4分)
答:
?
?
小题2:尾联说“可怜后主还祠庙”有什么用意?“日暮聊为梁甫吟”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
“伤客心”的原因是“万方多难”。(1分)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1分。答出“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就能得分。)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2分。语句不通,逻辑混乱,不给分。)
小题2:
诗人借眼前古迹,感叹刘禅任用小人而亡国,暗示了唐代宗宠信宦官(或治国无能),造成万方多难、盗寇相侵的局面。(2分)在这样的现实中,诗人空怀抱负,却只能若躬耕陇亩的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诗人借助典故,感叹时事,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暮多病,有志难伸(或壮志难酬)的感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小题2: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下列诗句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概括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点出“愤”字,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是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微露满意 ?和欣慰。
C.“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写诗人饮酒而内心得到宽慰,举起酒杯表示以后再也不歌行路之难。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精辟概括。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题文古代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秋日?【明】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小题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4分)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
小题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本题解析:
1、考察的是“炼字”题型。一般这种题型炼的是形容词或动词。答题步骤是:解释该字在原诗中的字义,然后带回原诗描摹诗句,最后答该字的作用和表现的情感。
2、第2问考察的是情景关系。一般要指出诗中描摹了什么景,借这个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如果用到了手法也要指出,比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乐景哀情等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