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复得返自然。
(2)庄生晓梦迷蝴蝶,?。
(3)艰难苦恨繁霜鬓,?。
参考答案:
(1)久在樊笼里
(2)望帝春心托杜鹃
(3)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双调]清江引
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22.这两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共同情感?(2分)
23.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22.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家却没法回家,只能在远方思念亲人的深切之情。
23. 相同:都没有直接(正面)回答归期是在什么时候,都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不同:李诗想象将来和亲人团聚时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剪去烛花、回忆在巴蜀时的情景的喜悦幸福之情;张的散曲用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秋雨打蕉而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来回答什么时候是归期,暗示着回家还遥遥无期。
本题解析:22、这里是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是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感情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23、这里是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这里都没有直接(正面)回答归期是在什么时候,都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不同:李诗想象将来和亲人团聚时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剪去烛花、回忆在巴蜀时的情景的喜悦幸福之情;张的散曲用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秋雨打蕉而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来回答什么时候是归期,暗示着回家还遥遥无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小题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5分)
小题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自然景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小题2: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写出了诗人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表达了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时伤时忧世的感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特征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描述诗歌的景象,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意境主要是雄浑壮阔。
小题2:这是一道诗歌情感探究的题目,探究诗歌的主旨要从诗歌的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中寻找,此题可结合杜甫的经历,结合“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起来答题。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本诗前两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请找出并简述理由。 (3分)
【小题2】本诗为送别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2分,“凉”或“醉”1分,理由1分。)
【小题2】本诗由实(前两句写眼前实景)而虚(后两句写别后虚景),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情景,表现惆怅别情。(4分,答出手法2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凉”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凉”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凉”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一个“凉”字可从渲染的气氛和烘托的诗人的离愁情感表现出来,答题时,要答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并答出其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醉别”“江风引雨”是诗人对分别场景的描写,故是实写;“忆”“愁”的内容,是想象与友分别后的想象的情形,故为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离别的惆怅之情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台城①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台城:一名苑城,古代建康宫旧址,六朝皇帝于此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漏阁。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六朝繁华早已不在,而台城柳却依然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以台城柳的繁荣茂盛与六朝旧地如今的荒凉破败对比,诗人说它无情。(答出柳树的繁盛和六朝的繁华不在的大意即可。)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