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书边事
张乔[1]
调角[2]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3]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1)张乔:唐代诗人。(2)调角:犹吹角。(3)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小题1:《书边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
.?
?.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首联中的“倚”字的表达效果。(5分)
.?
?.
.?
?.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渴望。(2分)
小题2:“征人倚戍楼”展现了“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倚”极言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仿佛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巧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渴望。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小题2:试题分析: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暮春。“花飞”,即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示例: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衷情。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_诗。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归客”?三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B、“片云”二句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委婉地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C、“落日”与“秋风”相对,喻示诗人人到暮年,又逢深秋,无限心灰意冷。
D、最后两句运用韩非子“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
3、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五律
2、C
3、“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小题1:分析首联中“细草”和“独夜舟”两个意象的作用,并用简要的语言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小题2:诗中第二联描写了?的景象,起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样寂寞。形象是漂泊凄苦,怨愤不平。
小题2:雄浑阔大,?用辽阔的原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河来反衬自己身影之孤单渺小,借以抒发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感伤情怀。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意象的作用首先写出画面,接着写出画面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主人公的形象当然是意象的象征意义。当然做本诗歌简单,只要对课本熟悉即可,因为课本内容。
小题2:熟悉课本内容,回归课本,作用就是写景抒情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诗歌形象的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和人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包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一般的,考查景象的题目以情景关系、描绘(描摹)了什么景象(画面、意境)为主;考物象的题目以咏物诗和题画诗中的各种具有人的某些精神特质的物体为主;考人物的以考抒情主人公为主。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举例: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我们把这些信息连起来: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他境况虽不富裕,但是安贫乐道,为人热情,生活宁静,生活朴素,与人友好。
本道题,开头两句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把屋子建在喧闹的人群聚居区,但是他的内心却一点也不喧闹。可见诗人悠闲自得,内心宁静。古人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此之谓也。连起来,诗人是一个悠闲自得、内心宁静的真隐士。菊花在中国古代是高逸、清雅的代名词,诗人举手采菊,显然是表明作者高雅的追求,折射出他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和热爱自然的心性。
(2)“见”和“悠然”历来为诗家激赏,其原因是,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人们从中获得的文化快感涌动于心底千余年,这是中国文化人生存意义上的美学观,一种生存哲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3)诗歌贵在风流而又蕴藉无限,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对凡尘俗世的厌倦,对美好自然的喜爱,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这首诗有10句,可分作3段读。前4句为一段,是说明他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心远地自偏”。非境之静,乃心静耳。中4句写这个静,这两句便在其中。末二句补了一下,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无异是通篇的点睛之笔;显然这里的“悠然”并非什么也没有想,而是有“真意”的。诗歌最后写山气之佳,实为警醒世人莫念功名,而飞鸟倦归则再次点醒世人,鸟尚有倦飞之时,人何必汲汲于名利。后两句说此中真意已然忘却,实是忘机之心,不辩而明。正与诗歌开头的那个真隐士形象吻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