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9 17:44:1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回答下列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小题1: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本诗的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写到了“落木”、“江”这样相同的景物,但表达的意境却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异同。(4分)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两句都是用典的写法。“朱弦已为佳人绝”用了“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典故,请说出下半句“青眼聊因美酒横”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又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3分)
小题3:律诗的首尾讲究回护照应,试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照应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1分)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1分)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2分)
小题2:阮籍,(1分)善为青白眼。(1分)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1分)
小题3:“万里归船”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对归隐而去的冀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达的对人生忘机的超然和洒脱,又很好地诠释了“痴儿了却公家事”从烦琐的案牍中解脱出来的欢快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小题2: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小题3: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氓》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予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分析这首诗中“弃妇”和“氓”的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这首诗所使用的“比”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弃妇”是一个大胆追求美好幸福的恋爱生活却中途被弃的女子形象。“氓”是一个对爱情不专一、始乱终弃的男子形象。
2.这首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述,深刻地反映了在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受压迫妇女的愤怒和不平。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句比喻女子年轻时的美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比喻女子被弃时容貌憔悴衰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使用了“比”的手法,用来比喻男子的感情不专。(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①
  木叶下君山②。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③。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④。
  [注]①张舜民:字芸叟。生卒年不详。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后贬商州。善画,亦能诗文,有《画墁集》。②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山。③《阳关》:唐朝王维所作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在送别时歌唱。④长安:唐朝都城,这里代指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1)根据词意,简要分析词人慨叹“休唱《阳关》”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分析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秋天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萧瑟景象,已烘托了作者此时悲凉的心境,而令人断肠的千古离歌《阳关三叠》更撩起了词人浓浓的乡愁。因此,词人不愿也不忍听到《阳关三叠》这支曲子。
(2)张舜民的词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含意丰富,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均在对这一典故的巧妙化用中传达了出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村?
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梅尧臣曾提出:诗要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你用简洁的话语写出诗中的"难写之景"和"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第三四句描写水灾后村中凄凉情景。三句写村中无粮,从鸡子寻食落笔:寒鸡偶然寻得食物,还呼唤它的伙伴。言外之意,百姓在痛苦中煎熬,生活极其艰难。四句画面是:村中老人无衣遮体,还抱着孙子,用自己的身体为孙儿取暖。诗中没有写青壮年,暗示村中人口稀少,青壮年流离外地谋生了。第七八句是写沙洲村上人家尽管灾后如此凄凉,他们还是被谬误地编入交租的户籍。诗人融情于事,咏而不评,对穷苦灾民同情之心让人意会。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