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2019-06-29 18:01:1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莲曲  ?采莲曲
王昌龄?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菱叶萦波荷飐①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飐zhǎn,风吹颤动。
小题1:概括两首诗中采莲少女的形象特点。(2分)
小题2: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人物刻画上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王诗中采莲少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白诗中采莲少女腼腆害羞。
小题1:(4分)王诗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白诗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羞涩而又多情的少女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诗中“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和“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来判断少女的形象。
小题1:王诗用衬托,白诗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10分)?
水仙子·寻梅?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小题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分)
?
小题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三句借时间的推移(1分)和空间的不断转换(1分),以及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寻梅的执着和艰难。“冬前”“冬后”是时间的间隔,“溪南”“溪北”“树 头”“树底”是空间的变换,“两履霜”是细节描写。(1分)?
小题2:“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曳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3分)。“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前三句分别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写作者的寻觅,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两履霜”,鞋底上满是冷霜,显然是一个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能表现作者寻觅梅花之苦,惟其苦才更能显示出他的执著。
点评:题目答题的范围非常清楚,只有三句话,学生可以分析的就只有三句,前三句的意思也很明白。所以学生能分析出空间变化,时间的推移等等。但是“两履霜”这个点不易答出。
小题2:本题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梅花,很显然,它们没有衣服“缟袂绡赏”,所以断定是拟人,词中考到双句一般都是对偶,表达作者的心情,很显然的,抓住一个“忽”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而酒醒以后,回到现实,独对梅花,词人则表现了一种失落和孤独。
点评:两种修辞方法的考查,比较简单,分析也比较容易;两种情感的分析前一种较简单,后一种情感比较难把握。酒醒以后回到现实的感受,要学生仔细品味才行。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两个曲牌,完成下列各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小题1:请分析[端正好]一曲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3分)
答:??
小题2:[滚绣球]一曲中有三个“恨”字,请结合曲子内容,分别说说三个“恨”的含义(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参考答案:1、以深秋时节的寥落萧瑟的景物,真切地衬托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痛苦之情,组成黯然消魂的凄美意境。2、以“染”与“醉”通过拟人手法形象的传达出人物内心曲折而深情的悲秋而触发的苦恋情怀。
小题1:参考答案:一恨刚摆脱相思之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望马匹慢走,车儿紧随,以使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之情谁知。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江晴
[清]郑燮[注]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注]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1.结合全诗,简述“吐出望江楼”中“吐”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照应首句的“雾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生动地突出了望江楼在夕阳的映照下,随着浓雾消散而渐渐显现并屹立在夕阳光辉中的情形。(意对即可)
2.对比(或借景抒情)。前两句描绘出雾裹江上峰峦、雷隐隐雨茫茫的昏暗沉闷之景;后两句描绘出江雨初停、夕阳半露、楼出江上的豁然开朗之景。晴和雨两种情景构成对比,(或雨给人的低沉和晴给人的畅快心情也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变化的自然美,表达了诗人厌弃阴暗、向往光明的情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
清?王士禛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③大泽乡。颍川汤沐④尽,空羡夥颐王⑤。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③沉沉:茂盛。④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⑤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小题1:概括诗歌前两联的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
小题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1分),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1分),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2分)。
小题2:“寂寂”为“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1分),“沉沉”为“茂盛”之意,这里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1分),诗人运用叠词将傅公与陈胜死后衰荣的迥然不同相对比(1分),更衬托出傅公命运之冤屈可悲,抒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内容概括和情感分析的题目,概括要简单的复述前脸局的内容,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标题中的“吊颍川侯傅公”可见之中的“尊重和敬仰”,诗中的“平芜莽苍”“云气飞扬”可见豪迈之情。
小题2: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有“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一般都要“炼意”,叠音字的作用主要有“摹形”“拟声”和“强调情感“,此题应是强调情感,犹如《声声慢》中叠音字,中要突出内心的悲慨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