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8:14:5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问,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日:“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 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意正如此,试卿尔——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如何?——道,道理
C.惟夺其权——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赞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一举下——填然鼓之,丘刃既接,弃甲曳兵走。
B.上晚朝——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喜怒专之——百姓皆王为爱也
D.《论语》二十篇也——位卑则足羞,官盛近谀。
3.《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A
4.A
5.(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
  (2)(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注:疏属,远方本家)也。愍王时,单为临淄市掾(yuàn),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weì,车轴头)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①既杀愍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当有神人为我师。”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卒曰:“臣欺君,诚无能也。”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侮辱)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选自《史记·田单列传》,有删改)
【注】:①淖齿,楚国将军,楚国派他救齐,他却乘机杀掉愍王,与燕人分占齐国领土和珍宝。
小题1:(4分)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及燕使乐毅破齐(?)?②以即墨燕(?)
③田单因宣言曰(?)?④令即墨富豪燕将(?)
小题2:(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田单,齐诸田疏属也②盈虚如彼
B.①唯田单宗人铁笼故得脱②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①当有神人我师②故观于海者难
D.①吾唯惧燕军之劓得齐卒②盖余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小题3:(2分)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田单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
②愍王时,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③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
④田单日:“子勿言也!”
⑤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小题4:(2分)从句式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淖齿既杀愍王于莒
B.不见知
C.为燕所虏
D.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
小题5:(6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2分)田单率领即墨军民最终打败了燕军,请结合选文内容,归纳获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攻打;同“拒”,抵抗;扬言;赠送,送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3分)①田单连忙站起来,把他拉过来,请他坐在面向东的上座,用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他。
(3分)②即墨人从城上望见,都流泪哭泣,都想出战,怒气自然比原来强十倍。
小题6:田单运用智谋提高了齐国将士的士气(激发了战士的斗志);削弱敌人的实力(贿赂对方使其放松警惕);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三点居其二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相应句子的译文:(1)到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2)凭据即墨抗击燕军。(3)田单于是又扬言说。(4)让即墨城里有钱有势的人送给燕军。
小题2:都是“所”字结构,“……的(人)”;A项:表判断/代词,……的(事物);B项:连词,因为/动词,认为;C项:动词,作/介词,被。
小题3:②是说其身份卑微;⑤是说其身先士卒,与士兵一起修筑工事。
小题4:A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都为被动句:“见”表被动;“为……所”表被动;“劓”语意表被动,被割鼻
小题5: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引还:拉过来。东乡:面向东。乡,同“向”。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事:侍奉。(2)涕:流泪。怒:怒气。自:自然。十倍:古今异义词,十倍于……。
小题6:田单用计让燕军割俘虏的鼻子,挖即墨人的祖坟等都是为了激起即墨士兵的斗志;“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可见其身先士卒;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是第三点的答题依据之所在。
点评:一、文段难度适中,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考得比较灵活,有课内知识迁移,也有语境分析。特别是要求考生直接解释而不是做选择题,有利检查考生是否深入阅读。三、翻译题句子选用很好,包含的文言现象多,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四、简答题加大了题目的难度,同时也提升了考生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分)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2)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本题解析:(1)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2)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日:“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见人来奏事者/比:近来。
B.必当畏犯鳞/逆:倒生的。
C.自知者明,为难矣/信:确实。
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逐渐。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心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
B.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百姓所怨②漆器不已,必金
C.①自知者明,信难矣②朕所
D.①遂答云“已之”②竟不停改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
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
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
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A
4.C
5.(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3)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小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
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新唐书?马周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刺史达奚恕数咎让?让:责备,责怪。
B. 遂感激而西?感激:内心悲愤不已。
C. 遣使者四辈敦趣?趣:通“促”,催促。
D. 无一言损益?损益:偏义复词,偏在“损”,坏的,不好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乡人以无细谨,薄之?②帝尝以飞白书赐周
B.①为浚义令崔贤所辱?②岑文本谓所亲
C.①逆旅主人不之顾?②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D.①周乃去,客密州?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于)中郎将常何家? B.周为(之)条二十余事
C.遂感激而(于)西? D.留(之)辅太子(于)定州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举荐到长安去任职。
B. 马周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直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了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 马周对皇恩感激涕零,临终时自比管仲、晏子,认为自己和他们一样不事暴君,不图身后的名声。
10.断句和翻译。(7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的部分断句。(3分)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②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参考答案:
6.D   7.C?  8.C    9.C
10.(1)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
(2)①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②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文言文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义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一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