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9 18:14:55 【

1、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
韦珍字灵智,少有志操。高祖初,蛮首桓诞归款,朝廷思安边之略,以诞为东荆州刺史。令珍为使,与诞招慰蛮左。珍自悬瓠①西入三百余里,至桐柏山,穷淮源,宣扬恩泽,莫不降附。淮源旧有祠堂,蛮俗恒用人祭之。珍乃晓告曰:“天地明灵,即是民之父母,岂有父母甘子肉味!自今已后,悉宜以酒脯代用。”群蛮从约,至今行之。凡所招降七万余户,置郡县而还。以奉使称旨,除左将军、乐陵镇将,赐爵霸城子。
萧道成司州民谢天盖自署司州刺史,规欲以州内附。事泄,为道成将崔慧景攻围。诏珍率在镇士马渡淮援接。时道成闻珍将至,遣将苟元宾据淮逆拒。珍乃分遣铁马,于上流潜渡,亲率步士与贼对接。旗鼓始交,甲骑奄至,腹背奋击,破之。珍乘胜驰进,又破慧景,拥降民七千余户内徙,表置城阳、刚陵、义阳三郡以处之。高祖诏珍移镇比阳,萧责②遣其雍州刺史陈显达率众来寇。城中将士咸欲出战,珍曰:彼初至气锐,未可便挫,且共坚守,待其攻我疲弊,击之未晚。”于是凭城拒战,杀伤甚众。相持旬有二日,夜开城门掩击之,贼遂奔溃。
迁显武将军、郢州刺史,在州有声绩,朝廷嘉之。迁龙骧将军,赐骅骝二匹、帛五十匹、谷三百斛。珍乃召集州内孤贫者,谓曰:“天子以我能绥抚卿等,故赐以谷帛,吾何敢独当。”遂以所赐悉分与之。
(选自《魏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悬瓠,地名。②萧责,萧道成部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桐柏山,穷淮源穷:走到尽头
D、以奉使称旨称:符合
C、规欲以州内附规:规定
D、表置城阳、刚陵、义阳三郡以处之表:表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珍乃晓告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于上流潜渡于今无会因
C.未可便挫,且共坚守 且在邦域之中矣
D.遂以所赐悉分与之 为贼所杀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韦珍奉公爱民的一组是 (?)
①至桐柏山,穷淮源,宣扬恩泽
②天地明灵,即是民之父母
③以奉使称旨,除左将军
④规欲以州内附
⑤亲率步士与贼对接
⑥遂以所赐悉分与之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珍在少数民族地区用朝廷恩泽感化安抚百姓,收服了许多蛮夷之地;还通过巧妙的说服,使少数民族革除了以活人祭祀的陋习。
B.韦珍一心为公,功绩卓著,朝廷奖赏他,他没有将朝廷的赏赐独自享用,而是全都分给了州内的孤寒贫穷者。
C.面对来犯之敌,韦珍并不急于出战,凭借城防与敌人相持,伺敌疲顿,趁夜掩杀。比阳一战,显示了韦珍的军事才能。
D.萧道成指使手下的谢天盖自封刺史,与朝廷对抗,韦珍亲率大军采取分兵合围的方法大败敌人,并将投降的七千余户全都内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事泄,为道成将崔慧景攻围。
译文:??
⑵彼初至气锐,来可便挫,且共坚守。
译文:??
⑶天子以我能绥抚卿等,故赐以谷帛,吾何敢独当。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事泄,为道成将崔慧景攻围。
译文:事情泄露,被萧道成手下的大将军崔惠景围攻。
彼初至气锐,来可便挫,且共坚守。
译文:他们刚到,土气旺盛,不可能一辈子就挫败,我们暂且一同坚守城池。
天子以我能绥抚卿等,故赐以谷帛,吾何敢独当。
译文:皇上因为我能够安抚你们,所以把粮食布匹赏赐与我,我怎么敢独自享用呢。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B.吾自以为至达已
C.其不仁兹甚
D.人卒九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送浮屠文畅师序
韩?愈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吾取以为法焉。
浮屠师文畅喜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宗元为之请。解其装,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夫文畅,浮屠也,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
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官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注】①门墙:师门,借指儒家观念盛行的地方。②夷狄: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与之游乎游:交往
B.当自就其师而问之就:成就
C.人物之所以蕃蕃:繁衍
D.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信:诚实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推崇儒学”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浮屠师文畅喜文章?②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③是故道莫大乎仁义
④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⑤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⑥知而不为者,惑也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用“墨名而儒行”打比方,后写文畅禅师结交儒士,喜文章,暗示文畅禅师心慕儒家学说,故和他“谈儒”。
B.作者虽然应柳宗元之约给佛教徒文畅作序,但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柳宗元为文畅写文却不述儒道的做法。
C.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儒家之道的宗旨就是积极推行圣人之道,其核心就在于仁义之道和礼乐之道。
D.作者借写序议“儒佛”事,盛赞儒家圣人之道,又暗含对佛教的贬斥,但讲来既不失礼,又站稳立场,可谓难得。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3分)
(2)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3分)
(3)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凡是出外游览,一定要向当地的士大夫和学者索取诗文来歌咏他的志向。(译对“必”“志”各得1分,大意对得1分) (2)受到佛法的约束不能深入研究,所以乐于听听儒家的学说而向我们这些人请教。(译对“拘”“入”各得1分,大意对得1分。) (3)喜欢旧事物不能接近新事物,是懦弱。(译对“悦”“即”各得1分,大意对得1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知“就”在此处应作“去,往”讲。
小题2:结合原文内容可知 ①说的是文畅的爱好;④说的是未开化的初生时代;⑥是对知行的评论。排除这三项即可得出答案。此三句均不能表现作者“推崇儒学”的观点,不合题意。判断此类型题一定要审准题干要求。
小题3: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
较。可知B 项中“毫不留情的批判”一语用词太重,不符合文中“惜”字之意。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达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词:(1)“行”“必”“缙绅”“先生”“志”(2)“拘”“入”(3)“悦”“即”。 特殊句式:(1)“请于缙绅先生”(状语后置句),(3)“…, 弱也”(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确实有一些人有儒家之名却干墨家的事,考察他的名分很正统,对照他的行为就不行了,这种人能够与他结为同道吗?也确实有一些人,入了墨家门而做儒家事,考察他的名分是不合正统的,对照他的行为却是正确的,这种人能够与他结为同道吗?扬子云说:“在儒家观念盛行的地方,要让这些人离远一点;在落后的边远地区,要把这些人接纳进来。”我把这句话作为准则。
禅师文畅喜好诗文,他周游天下,凡是出外游览,一定要向当地的士大夫和学者索取诗文来歌咏他的志向。贞元十九年春,文畅禅师要去游历东南之地,柳宗元替他向我求一篇文章。查看他的包裹,他所得的诗文一共一百多篇,如果文畅禅师不是非常喜好诗文,怎么能积累这么多呢?可惜柳宗元没有把三代圣贤的学说和思想告诉他,而只是拿与佛学相关的诗送给他。文畅是个佛教徒,如果想听佛教学说,可以向自己的师父请教,何必要见我们这些人向我们请教呢?他见到儒家主张的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很好,社会也因为儒家圣人之道的推行而繁盛,心里羡慕,但受到佛法的约束不能深入研究,所以乐于听听儒家的学说而向我们这些人请教。像我们这样的人,应当把二帝三王倡导的仁、义、礼、乐、刑、政告诉他,给他说说日月星辰所以运行、天地的区别所以明显、鬼神所以幽游、人类和其他物种所以繁衍生息、江河所以流泻不止的道理,不应该又拿佛教学说来轻率地告诉他。
人类刚刚出现的时候,确实像禽兽和现在荒蛮之地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后来圣人出世,人们开始知道要住在房屋中,以谷物为食,亲近亲人,尊敬老人,养育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埋葬死者,所以圣人之道没有比仁义更高的,教化没有比礼、乐、刑、政更正统的。施行于天下,万物都各得其所;付之于自身,则身体健康、心气平和。尧把圣人之道传给舜,舜把它传给禹,禹把它传给汤,汤把它传给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周武王把它传给周公、孔子。把这些道理写成书,中原大地的人世代奉行不违。现在佛教的学说,用什么来流传下去呢?鸟俯身啄食,要不时抬起头来看看四周;兽类藏在密林和山洞里,很少出来活动,这都是害怕被更强大的敌人侵犯,但就是这样也还是逃脱不了祸难:弱小者的肉往往成为强者的食物。现在我与文畅禅师住得安稳,吃得悠闲,优游自在,自然生死,与禽兽不同,难道不知道这是受谁的恩惠吗?
不明白事理而不为者不为罪;明白事理却不做,是糊涂;喜欢旧事物不能靠近新事物,是懦弱;明白事理却不愿告诉别人,是不仁;告诉别人却不说实话,是不诚实。我既然重视柳宗元的托请,又欣赏文畅禅师喜好文章的行为,所以说了上面这些话。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1)《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厉王虐,国人谤王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B.国人莫敢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2:下列句子,属于从反面劝阻厉王“弭谤”的一组是(? )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②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③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④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⑤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⑥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⑦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A.①⑥
B.①⑦
C.②④
D.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写法的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公主要用比喻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向周厉王阐明了不可“弭谤”的道理。
B.本文和课文《勾践灭吴》一样,都体现了《国语》这部史书重在记言的特点。
C.本文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都旨在规劝君主广开言路,纳谏除弊。
D.齐威王欣然纳谏除弊,“战胜于朝廷”;周厉王拒谏残酷弭谤,终被人民推翻——强烈反差的结果,清楚有力地显示出了邹忌和召公谏劝的高下优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前“乃”意为“终于”(有的释为“于是,就”或“竟然,居然”),后“乃”意为“才”;A项两个“谤”均为“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之意;B项两个“莫”均为“没有谁”之意;D项两个“若”均为“如果”之意)
小题2:B
小题3:D(周厉王之所以拒听忠言,是因为他刚愎自用,并不是因为召公谏劝不高明、不巧妙)
参考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都城民众公开批评、指责他的过失。大臣召公告诉厉王说:“民众受不了你暴虐的政令了!”厉王听了十分恼火,找到了卫国的一个巫师,派他去监视指责自己过失的人。卫巫把说厉王坏话的人密告上来,厉王就将被告发者杀掉。都城民众没人敢说话,在路上相遇,只能互相使眼色示意。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们对我的指责了,他们终于不敢再说什么了。”召公说:“你这只是暂时堵住了人民的嘴罢了。用强制手段堵住民众的口不让说话,后果比堵住河水不让流更为危险。堵塞河水的泥土一定有被冲决的时候,伤害的人必定更多。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通畅,治理百姓的人疏导百姓使他们自由发表意见。人民有口,如同大地有山川一样(是大有用处的),人们的财富、用度都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如同大地有高低平洼各种类型的土地一样,吃的穿的就从这里产生。民众用口发表意见,政事的善恶好坏都能反映出来。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就是用来使财物衣食丰富起来的办法。(意即人民的意见建议是一种财富)民众心有所想而在口中表达出来,这是情理中的事。他们思考成熟了,就自然地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强行堵塞呢?如果堵住了人们的口,这对你又有什么帮助呢(赞成这样做的有多少人呢、与你亲近的人能有几个呢)?”
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民众没有谁敢出言说话。过了三年,都城人们把厉王赶下台,将他流放到彘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相率设席受经接受,学习
B.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诬陷
C.无庸列置郡县,殚财屈力竭尽,耗尽
D.帝独明其亡他无,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判铨欧阳修为之请数为所诎
B.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光亦以充可告语
C.民困于烦苛充与议变法于前
D.自新法之行及确之预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传授。
小题2:D之:助词,取消独立性。(A 介词,为、替/表被动的介词,被; B介词,用/认为;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
小题3:A(吴充并非的“得到宠爱”也不是“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的人)
译文:
吴充,字冲卿,是建州浦城人。未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入超担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同事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充年纪最小,却独以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  
候选官员选胡宗尧,是翰林学士胡宿的儿子,因小事牵连获罪,不得改任京官。担任判铨的欧阳修为他求情,仇家诬陷欧阳修认为他偏袒同党,朝廷下诏外放欧阳修到同州。吴充说:“欧阳修因为忠直提拔做侍从之臣,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我有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于是修再留任,而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去世,办丧事超过规格,判寺王洙命官吏用印纸批行文书,不让同僚知道。吴充批文到开封治该管吏的罪,触犯当权者的意旨,离京知高邮军。神宗把任用他的意图告诉他,知同谏院。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吴充的子吴安持,是安石的女婿,吴充为避嫌解除谏官的职务,担任翰林学士。过了三年,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王韶攻取洮州,蕃地的首领木征逃离,无充请求招揽他回故地,用爵位和官俸笼络他,使他统领属下,永做番臣,朝廷也不用再设置郡县,耗财费力。当时朝廷正把开拓疆土的任务交给王韶,所以吴充的话不被采纳。
  过了八年,吴充升为枢密使。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王安石离开后,他就代理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想改革政事,请求朝廷召回司马光等几十人。司马光也认为吴充是可以讲真话的,写信给他说:“自从新法实行,朝廷内外纷扰不安。百姓被烦杂苛政所困,日夜翘首,盼望朝廷醒悟,全改敝法。”吴充深入地思考后,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王珪和充一同担任丞相,妒忌吴充,暗地牵制他。而吴充向来厌恶蔡确,蔡确审理相州案件,逮捕吴安持及亲戚、属官拷问治罪,欲牵连罗致到关于吴充的事情,唯独帝明察他没有什么事。到蔡确参与主政,吴充与他在皇上面前讨论变法,多次被他折斥。征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说吴充给郭逵写信,阻止他进军,又立罪案。吴充多次遭到同朝官员围攻诋毁,忧畏交集,病更重。元丰三年,被罢免相职做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岁。
  吴充注重品德修养,对待兄长十分周到。处理政事追求安定。性格沉稳周密,对家人说话,从未提及国家的事情,对皇上所说的话,也没有人能知道。临终时,他告诫妻子不要那私事要求朝廷,皇上更为之悲伤。世人说他心正而力不足,批评他知道无能为力却不懂得激流勇退。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