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②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②耳矣。”(《孟子·离娄上》)
④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③,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注】①讱:言语迟钝。②无责:不值得责备。③实:结果。
小题1:对于“言”,孔子和孟子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2分)
答:?
小题2:孟子为何重视“言”?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吴起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疑之,谢吴起?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捐:撤除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B、①起之为人,猜忍人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然行之于楚②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A?①将而攻齐,大破之?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吴起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其军事著作《兵法》在世上广泛流传。
B、借用吴起劝说武侯推行仁政,而自己在楚国行事刻暴少恩,说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道理。
C、司马迁认为正是由于吴起行事残暴狠毒,缺少仁德,才招致在楚国的杀身之祸。
D、吴起既事鲁君,又事魏文侯、武侯,终事楚悼王,太史公认为他缺乏从一而终的忠君思想。
16、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2分)
⑵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3分)
3、单选题 下列有关“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④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1小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博览众书。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且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何以对天下?”权谢昭曰:“年少虑事未远,乃以此惭君。”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僚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咨且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
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弧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肆匹夫之情哉?铺子,店肆?
B.权谢昭曰?道歉?
C.将军何有当尔?妥当?
D.孤岂为子布有爱乎?偏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一以委昭?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
B.策且亡,以弟权托昭?所言不从,怨咎且兴
C.乃身自扶权上马?年少虑事不远,乃以此惭君
D.孝廉何得寝伏哀戚?何以对天下?
3.下列句子中,都能直接表现张昭“耿介忠正”的一组是(?)
①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
②方令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 ?
③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且兴,非所以益之也? ?
④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
⑤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
⑥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辅佐了孙策之后,又能忠心耿耿地辅佐孙权;时时以国家事业为重来开导孙权。
B.张昭对孙权的缺点和错误,能毫不留情地指出,有时孙权只承认而不加改正。
C.丞相孙邵伺候,百官都举荐张昭当丞相,孙权担心张昭说的话别人不听从。?
D.孙权面对蜀国使者来吴,无人能对付,孙权想到了张昭,但张昭不愿进殿相见。?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以为莫己若者 ②泾流之大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不辩牛马 ⑤故夫知效一官 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