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2019-06-29 18:34:4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②乞祭余骄妾妇,士③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人: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小题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小题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首联用乐景写哀情。(1分)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2分)
小题1: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1分)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2分)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景情关系分为: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小题1:用典来表达情感,要弄懂典故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8分)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这首诗的颔联写了哪些意思?作用是什么(4分)
(2)试从句法和修辞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颔联写出了三层意思:(2分)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1分)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相互烘托、映衬,(1分)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氛围,令人触目伤怀。
(2)就句法的角度,是倒装(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1分)从修辞的角度,是用典(暗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的典故,我能够回去,却不回去,要学范蠡归隐)。(1分)诗人运用这样的句法和修辞,深刻反映自己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进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的文字没有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A.比喻
B.夸张
C.铺陈排比
D.互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的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2)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第二句的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战士一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的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口,言极战争惨烈,战斗时间长。
(2)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英勇无畏的形象。


本题解析:诗歌大意:连环的金带束紧了战袍,马头从雪中冲出,过了临洮关。卷起军旗夜袭了单于的大帐,胡乱地砍杀胡兵,使宝刀都有了缺口。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小题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2分)②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小题2:
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 “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小题2: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不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递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幽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写“悲怨之声”,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