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9 18:41:23 【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翻译题10分)
退 让
贾谊
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曰:“恶!是何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注】①劬(qú):勤劳,劳苦。 ②窳(yǔ):懒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令人往   莫:不要
B.楚边亭旦而瓜行: 巡察
C.恕然以志自惛也丑:以为羞耻
D.故客于章华之台上飨:宴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怒亭瓜之恶也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梁亭觉之,请其尉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楚亭怪而察之,则梁边亭也以其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
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
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边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边亭之瓜。
(2)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3分)
(3)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仕鲁传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 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 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 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 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 。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 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从之,尽受其学 游:游览,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者也 济:渡过
C.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视:比较
D.皆其品秩 高: 提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仕鲁(?)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 ①②④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 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 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次至衡,衡方为《渔阳》①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吏诃之,于是先解衵衣②,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着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因宣操区区之意。衡许往。融复见操,说衡狂疾,今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梲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操怒,遣人骑送之。临发,众人为之祖道,先供设于城南,乃更相戒曰:“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及衡至,众人莫肯兴,衡坐而大号。曰:“坐者为冢,卧者为尸,尸冢之间,能不悲乎!”
  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
  [注]《渔阳》:鼓曲名;参挝(cān?zhuā):击鼓之法。②衵(nì)衣:内衣。(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祢衡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大会宾客,试音节    阅:视察,考核
B.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  晏:安宁,安逸
C.须臾立成,辞义观     可:堪,值得
D.揽笔而作,文无加     点:删改文字
2.下列的句子中,全都表现祢衡“尚气刚傲,矫时慢物”的一组是(?)
①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
②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
③衡狂疾,今求得自谢
④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
⑤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
⑥死公!云等道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祢衡是平原般地人,年少时就有才辩。但他恃才傲物,只与鲁国的孔融和弘农杨修投契。孔融曾多次在曹操跟前颂扬他。
B.曹操本想在大宴宾客时借击鼓之事一泄心中对祢衡不敬的愤恨,没想到祢衡竟当众把衣服脱得精光,使曹操反遭其辱。
C.刘表曾和众文人草拟了一份奏章来极力称赞祢衡的才思。祢衡回来看到后,觉得写得不够周全,就亲自动手重新写了一份辞义可观的奏章。
D.心胸狭窄的刘表不能容忍祢衡的侮辱轻慢,而将祢衡送给江夏太守黄祖。刘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借刀杀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方为《渔阳》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上问给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变,衡上疏曰:“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臣愚以为宜旷然大变其俗。夫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也。《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今长安,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仿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晻,水旱之灾随类而至。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宜省靡丽,考制度,近忠正,远巧佞,以崇至仁,匡失俗,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
荀悦论曰:夫赦者,权时之宜,非常典也。汉兴,承秦兵革之后,大愚之世,比屋可刑,故设三章之法,大赦之令,荡涤秽流,与民更始,时势然也。后世承业,袭而不革,失时宜矣。若惠、文之世,无所赦之。若孝景之时,七国皆乱,异心并起,奸诈非一;及武帝末年,赋役繁兴,群盗并起,加以太子之事,巫蛊之祸,天下纷然,百姓无聊,人不自安;及光武之际,拨乱之后:如此之比,宜为赦矣。(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闵愚吏民触法抵禁闵:怜悯
B.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导:疏导
C.宜省靡丽,考制度,考:考查
D.权时之宜,非常典也典:典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问给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变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C.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而赦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认为皇帝大赦天下是怜悯百姓,但是这样不能中止作奸犯科的行为。
B.匡衡很愚昧,认为要想避免使用刑法,就要于大刀阔斧,改变社会风气。
C.匡衡认为如果在上位的人专权弄事,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D.大赦的政策要适时变革,只知道承袭旧制,就失去了时代的意义。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小题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