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9:04:53 【

1、阅读题  诗歌鉴赏(13分)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的"满眼风光"应该是哪些景象?(3分)
小题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孙权的英雄形象?为什么要极力称颂孙权?(4分)
小题3:联系辛弃疾的诗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说辛词的豪放风格,在词中有什么具体体现。(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站在北固楼上,望着眼前的神州秀丽风光,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尽收眼底。并且联想到悠长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事发生在这里,不禁感慨万千。
小题1:孙权的英雄形象从以下体现:年少万兜鍪;表现出孙权为一代年轻的贤君,虽然年轻但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杀敌陷阵。坐断东南战未休,表现出孙权尽管处在群雄争夺、势力割据的年代,依然能稳坐自己的一方领地,镇守东吴。与同是一方割据的曹操和刘备形成抗衡,孙权刘备和曹操问鼎三国,形成了当时三方互相制衡牵动的局面。孙权的智慧和谋略大大体现了制衡的思想,平衡的战略,诗人借用历史暗暗讽刺了当时的南宋朝廷在金兵进犯时不敢与之抗衡的懦弱表现,感叹时局,体现了诗人爱国卫家的精神。
小题1:诗人借古怀今,同时心怀忧国忧民的情怀,辛弃疾本身作为一名爱国将领,在带兵打仗的同时也对朝廷的局势心存忧虑。敬重怀念曾经的爱国英豪,畅谈历史,评古论今。善于用典。


本题解析:
小题1:开头起问,何处望神州?在北固楼上,但望到的是何种风光,是滚滚东逝的江水,还要注意一点,千古兴亡,即当今与以往。看到与想到的让诗人感慨不已。
小题1:辛弃疾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小题1:他的诗是报国不成的血泪诉说,但这种诉语是豪情满怀的,答题时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答。在宋代他是主战派,爱国,但无机会报国,所以使用曲故或借古论今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惆怅东栏一株雪”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把梨花比喻雪,写出梨花不妖艳,不轻狂,洁白无瑕,使梨花更具神韵。同时把咏花与自咏结合起来,表达诗人一生正道直行,清白坦荡的志向。(意对即可)
2、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仙子·寻梅
【元】?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①。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
(1)此曲题目为“寻梅”,但句句无“梅”,作者是如何表现“寻梅”的?
答:?
(2)结合全曲,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参考答案:(1)此曲前三句通过时间空间的变化和动作描写含蓄的描写寻梅的过程。“冬前冬后”写寻梅的时间之长,从初冬绵延到春初;“几村庄”写寻梅地域之广,“溪北溪南”写路途之遥,“两履霜”写行走艰难;“树头树底”写寻得细心,“孤山上”既写梅所在的地方,又暗点孤山隐士林逋。
(2)此曲前三句写寻梅的过程,表达作者寻梅的迫切与执着。“忽相逢”表现了作者惊喜的心情。但接着作者的情绪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由梦境回到现实,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 [清]蒋春霖①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②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③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释]①蒋春霖,晚清词人。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②银潢:银河。化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③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小题1:“病来”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3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病来”二句诗人以梧桐自比,(1分)通过风中梧桐萧索枯瘦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病后憔悴之态,(1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1分)
小题2:①战乱平息的渴望;②山河破碎的悲愤;③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对朝廷的忠情;④漂泊天涯的愁苦。(一点1分,任3点即可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生动哀婉”的提示,联系该句所用的比喻修辞手法,结合全诗所表达思想感情以及注释进行分析。此句中,诗人以梧桐自比,把自己病后憔悴的形态生动地描绘出来,抒发了作者的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
小题2:回答此题,要结合注释对作者诗作的总体评价以及关于“银潢”的解释进行分析。诗的下半阙中,“银潢何日销兵气”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平息的渴望;“剑指寒星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破碎的悲愤;“遥凭南斗望京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和对朝廷的忠情;“忘却满盛清露在天涯”一句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
闻砧①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意。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小题1:杜鹃和猿的叫声应该是最典型的悲切之音,可作者说“不哀”“不切”,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
?
小题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悲切的,作者这样说是使用了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下句所写的砧声的悲切。
小题1: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