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吟笼莺?
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②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本诗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诗前两联是从三个方面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从动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的情状。所以,虽未提一“笼”字,但也写出了“笼”这个特殊环境对莺的影响。(意对即可)
2.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一样展翅高飞,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书边事?张乔①
调角②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③,白日落梁州④。
大漠无兵阻,穷边⑤有客游。
蕃情⑥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张乔,唐朝诗人。②调角,即吹角。③青冢,昭君墓。④梁州,当指“凉州”。⑤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⑥指吐蕃族人民的心愿。
(1)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4分)
(2)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1分)这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呈现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 “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1分)
(2)运用了生动的比喻,(1分)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族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里把“情”比作“水”更能体现出“情”的绵延悠长,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1分)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饮酒(其八)?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小题1:首联既交代诗人行踪,又为后面诗句做铺垫。请简要说明之。(4分)
小题2:请联系全诗赏析“数行归雁月边横”。(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首联交代了诗人到层城,借宿僧舍;(1分)描写了 “鸦啼”“残照”“初寒”“夜气”的景象(1分),渲染了一种萧瑟、清寒的氛围(给全诗奠定了一种冷清萧瑟的基调)(1分),为下文写“不遑将母”“ 无以为家”“ 苦无书信”做了铺垫。(1分)
小题1:这句诗描写月边几行大雁排成一字型横飞归去的情景,(1分)天边归雁尚可归家,以此反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1分)自己“苦无书信”,不能归家的孤苦、凄凉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联为景物描写,此处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甲?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乙?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参考答案:
小题:
甲诗运用虚写(想像)手法,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1分),含蓄深沉地表形成对比(1分),“新”指的是新曲调,“旧”指的是不变的别情(1分),意在说明无论琵琵曲如何变换新曲调,曲词中依然蕴含着不变的别情(1分),渲染了别情之浓重(1分)。
小题:
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1分)。
乙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描绘了秋月高照长城边塞的壮阔之景(1分),渲染了征人深重的思乡之愁绪,含蓄隽永(1分)。
本题解析:
小题:
(手法、词解、句意、作用各1分。)
小题:
(手法及分析占1分,作用(含表达效果关键词及情感)占1分。答案要点齐备才能给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