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十)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反对制作孔子标准像者的依据的是(?) A.统一孔子形象和弘扬儒家文化没有直接的干系。 B.大搞孔子标准像,消灭了人们“想象中的孔子”,破坏文化的原始生态。 C.制作孔子标准像严重影响了孔子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也不利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宣传。 D.文化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应该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文化更重要的是“活态”,而不是一张标准像那样的“死态”。 |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C
本题解析:
小题:
A.?“更有利于”是主张制作孔子标准像的人的看法;B.不一定“符合大众的心愿”;C.“?严重影响了”是主张制作孔子标准像的人的看法。)
小题:
这是操作者对不制作孔子标准像的看法。)
小题:
A.?“一定会”太绝对;B.“莫衷一是”不准确;D.“形成垄断”、“阻碍”等没有确切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
①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有相当提升。
②但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依然有限,中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首先,以中国的人口规模为背景,我国发展的体量仍相当不足。其次,中国的人均发展指数在整体上尚处世界中下地位。再次,我国内部的区域发展差别较大,经济社会同人文环保发展的错位更为显著。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这些领域做出艰苦努力。
③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考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考虑合适的参考系。从纵向看,同我国落后的过去相比,在新中国建立的 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多年,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横向看,同与我国经济规模类似的日本比,日本以我国 1/10 不到的人口、1/25 不到的陆地面积,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而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 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 140%。可见我国的经济水平,不仅远未达到发达行列,而且还差距明显。
④在全球范围,我国以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 1/10。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 50%。与世界中位水平尚有如此差距,只能说明我国在现阶段仍具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只有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才会进入世界中游。此外,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这些也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
⑤然而,中国由于独特的超大规模,尤其是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所以,在局部发展上可能显得较为耀眼。譬如,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甚至因此成为美国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但中国高铁的发展并未解决我国春运的传统难题,也不可能迅速解决其他经济社会问题。
⑥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人们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才会有更为理性的判断。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我国。由于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常感资源与能力短缺。中国面临着占世界二成人口的大国的人均发展水平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⑦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总体能力虽然有限,但它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增长。我们愿尽己所能,回报国际社会对我国进步所给予的支持,支持与我国同处发展中水平的其他国家。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节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不属于我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日本人口不到我国的1/10、陆地面积不到我国的1/25,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
B.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
C.我国有占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 50%。
D.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资源与能力仍显短缺,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A.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增强发展的体量、提高人均发展指数、加强引进创新、开放合作等领域做出艰苦努力。
B.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仅处在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的经济水平,还远未达到发达行列。
C.美国将中国的高铁技术水平作为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因为,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
D.一方面,国家竞争力确有增强;另一方面,人均发展指数显著滞后。二者之间的这种反差,还将长期与我国的发展相伴随。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进入了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B.只要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就会进入世界中游,我国也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C.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因此,只有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有更为理性的判断,才会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
D.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总体能力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增长,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会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陈述的是我国改革所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难和下一步的措施,并非与发达国家有距离的具体体现。
小题1:A、从第二段结尾可知“加强引进创新、开放合作”不当,应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保持经济社会同人文环保和谐发展”; B、从第三段首句可知“仅处在发展中国家前列”偷换概念,应为“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 D、由第六段第三行可知“还将长期与我国的发展相伴随”表述绝对,应为“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我国”。
小题1:A、“标志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推理依据不足,应为“人民生活水平也有相当提升”〈参见第一段第二行〉;B、从第四段第三行可知“只要……就……也就”推断绝对化〈将必要条件误为充分条件〉; C、从第六段首句可知本项所作推断将条件与结果倒置,应为“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人们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才会有更为理性的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如果在冗长枯燥的会议上感到烦闷不安,你会怎么做?也许会拿出纸笔,信笔涂抹。这样做井没有错。
涂鸦不具有笔迹那样强的意识性,所以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有些符号反复出现,小房子、花朵、鸟、箭头、星星、汽车、数字和姓名尤为普遍。但我们为何会涂鸦?这也许只是一种消除烦躁情绪的方式。当感到厌烦或者等待更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就会涂鸦。
在纸上涂抹曲线、潦草字迹和小画可能还有助于消除紧张情绪。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与其他缓解压力的方式(如吸烟或者嚼口香糖)相比,涂鸦至少没有什么坏处。
心理学家罗和博士说.涂鸦是一种无目的的符号、字迹、线条、数字、姓名和图形。他说:“涂鸦的人往往是使用纸笔得心应手的人。涂鸦是一种源自大脑右侧的创造性活动。”
的确,涂鸦是艺术家重要的“热身”练习。伦敦的治疗专家柯林斯说:“这就像歌唱家在演出前练声一样。空白的画布令人畏缩,涂鸦是展开创作的良好开端。”
还有证据显示,涂鸦可以帮助大脑摆脱羁绊,展开思维活动。在一项调查中,印第安纳州多特学院心理学家温迪·范迪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潦鸦或者一动不动地听讲。在围绕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展开测试时,记笔记的学生和涂鸦的学生得分相同,比一味听讲的学生高出不少分数。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涂鸦是一种可视的幻想。波士顿大学的罗伯特·哈里逊教授指出,我们经常沉溺于三种形式的幻想:满足愿望、忧虑和预先规划。他认为,涂鸦的主题往往与美梦成真有关,涂鸦者通常喜欢幻想。倒如,潦鸦中经常出现船和飞机,这往往表明潦鸦者渴望摆脱现有环境。
如同笔迹一样,潦鸦可以用来分析我们的性格。尽管心理学界对笔迹分析的作用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笔迹和潦鸦都产生自大脑,分析人员利用类似的方式探寻人们的想法和他们的个性。罗博士说:“我们经常可以把涂鸦当作一本书来阅读。涂鸦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泄方式,反映了人们的想法。”
我们可以利用涂鸦来帮助自己展开创造性思维,解开心结,想出好主意。当你放松大脑时,随意使用铅笔、钢笔乃至彩笔去涂鸦时,就有可能实现创造性突破。即使你比较习惯于付诸文字,也还是希望通过涂鸦来重新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并且展现自己具有艺术气质的一面。
艺术家科琳娜·普拉茨在它的网站上建议,首先画一幅描绘自己的人物线条画。然后,在这个画像周围涂画符号、姓名、标志,以描述你的生活。一个旨在增强创造性的美国网站建议你把注意力放在希望解决的问题或者希望创造的事物上。在这样做的同时,涂画自己想到的所有东西,不要试图加以解释。把纸放在一边,过一会儿再看一看,你也许就会想出解决办法和新的理念。
普拉茨说:“如果你会呼吸,会思考,那你就会画画。涂鸦很有趣,而且本身就是秘密而富有个人色彩的。这是一种奇妙的技巧,能让你充分了解自身的感受。
1.以下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涂鸦的主题往往与美梦成真有关,涂鸦者通常喜欢幻想。
B.涂鸦中经常出现船和飞机,这往往表明涂鸦者渴望摆脱现有环境。
C.当感到厌烦或者等待更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就会涂鸦。
D.涂鸦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泄方式,反映了人们的想法。
2.以下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边把注意力放在希望解决的问题或者希望创造的事物上,一边涂鸦,这样涂画出来的作品也许能帮助我们想出解决办法和新的理念。
B.涂鸦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画一幅描绘自己的人物线条画,然后,在这个画像周围涂画符号、姓名、标志,以描述你的生活。
C.普拉茨认为,涂鸦很有趣,而且本身就是秘密而富有个人色彩的,是一种奇妙的技巧,能让人们充分了解自身的感受。
D.即使比较习惯于付诸文字的人,也还是希望通过涂鸦来重新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并且展现自己具有艺术气质的一面。
3.根据文意出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他缓解压力的方式(如吸烟或者嚼口香糖)相比,涂鸦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B.分析人员利用类似于笔迹鉴定的方式对涂鸦作品进行分析,以此来探寻人们的想法和他们的个性。
C.边记笔记边涂鸦的学生的测试成绩比一味听讲的学生更高,这说明涂鸦可以帮助大脑摆脱羁绊,展开思维活动。
D.当我们做事一筹莫展时,只要随意使用铅笔、钢笔乃至彩笔去涂鸦,就能解开心结,想出好主意。
参考答案:
1.C
2.B
3.B
本题解析:
1.C项说明的是“涂鸦也许只是一种消除烦躁情绪的方式。”
2.名字叫”涂鸦”,也就是信笔涂抹没有什么步骤。
3.A项,原文是“涂鸦至少没有什么坏处”,并没有说它是最好的。C项,应该是“记笔记的学生和涂鸦的学生得分相同,比一味听讲的学生高出不少分数”。D项,“就能解开心结,想出好主意”说得太绝对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3分)
雏菊
(法)雨果
(1)前几天我经过文宪路,一座联结两处六层高楼的木栅栏引起我的注意。它投影在路面上,透过拼合得不严紧的木板,阳光在影上画线,吸引人的平行金色条纹,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丽的黑缎上所见的。我走近前去,往板缝里观看。
(2)这座栅栏今天所围住的,是两年前,一八三九年六月被焚毁的滑稽歌舞剧院的场地。
(3)午后两时,烈日炎炎,路上空无人迹。?
(4)一扇灰色的门,大概是单扇门,两边隆起中间凹下,还带洛可可式的装饰,可能是百年前爱俏的年轻女子的闺门,正安装在栅栏上。只要稍稍提起插栓就开了。我走了进去。
(5)凄凄惨惨,无比荒凉。满地泥灰,到处是大石块,曾经加过粗工的被遗弃在那里等待,苍白如墓石,发霉像废墟。场里没有人。邻近的房屋墙上留有明显的火焰与浓烟的痕迹。
(6)可是,这块土地,火灾以后已遭受两个春天的连续毁坏,在它的梯形的一隅,在一块正在变绿的巨石下面,延伸着埋葬虫与蜈蚣的地下室。巨石后面的阴暗处,长出了一些小草。
(7)我坐在石上俯视这些植物。
(8)天啊!就在那里长出一棵世界上最美丽的小小的雏菊,一个可爱的、小小的飞虫绕着雏菊娇艳地来回飞舞。
(9)这朵草花安静地生长,并遵循大自然的美好规律,在泥土中,在巴黎中心,在两条街道之间,离王宫广场两步,离骑兵竞技场四步,在行人、店铺、出租马车、公共马车和国王的四轮华丽马车之间,这朵花,这朵临近街道的田野之花激起我无穷无尽的遐想。
(10)十年前,谁能预见日后有一天在那里会长出一朵雏菊!
(11)如果说在这原址上,就像旁边的地面上,从没有别的什么,只有许多房屋,就是说房产业主、房客和看门人,以及夜晚临睡前小心翼翼地灭烛熄火的居民,那么在这里绝对不会长出田野的花。
(12)这朵花凝结了多少事物,多少失败和成功的演出,多少破产的人家,多少意外的事故,多少奇遇,多少突然降临的灾难!对于每晚被吸引到这里来生活的我们这班人,如果两年前眼中出现这朵花,这帮人骇然,会把它当做幽灵!命运是多么作弄人的迷宫,多少神秘的安排,归根结底,终于化为这洁光四射的、悦目的小小黄太阳!
(13)必须先要有一座剧院和一场火灾,即一个城市的欢乐和一个城市的恐怖,一个是人类最优美的发明,一个是最可怕的天灾,三十年的狂笑和三十小时的滚滚火焰,才生长出这朵雏菊,赢得这飞虫的喜悦!
(14)最渺小的事物往往就是最重大的事物。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篇文章既描写雏菊,又寄托着作者的深沉的情感和思考,运用了典型的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B.第(8)段中两个“小小的”修饰语的使用,写出强大的灾难之后自然界生命力的弱小和无奈。
C.第(13)段中“剧院”“火灾”与“最优美的发明”“最可怕的天灾”对应,流露出作者对文明被毁的痛惜。
D.作者借一朵临近街道的雏菊,表达了对都市喧嚣的极端厌恶和对宁静田园的喜爱、向往之情。
小题2:请谈谈第(5)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
?
小题3:下面文中对雏菊的三种称谓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雏菊怎样的感受?(每条答案不超过10个字)(3分)
①“这朵草花”:?
②“这朵临近街道的田野之花”:?
③“这洁光四射的、悦目的小小黄太阳”:?
小题4:解释文末划横线句子的含义,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4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渲染了凄惨、荒凉、冷清的氛围,反衬出雏菊的生命力之强和美丽可爱。
小题3:①平凡、普通②生长地特殊③美丽夺目、意义重大、内涵丰厚。
小题4:一朵平凡娇小的雏菊,凝结了城市的沧桑巨变(失败和成功的演出、破产的人家、意外的事故、奇遇、突然降临的灾难),反映出命运的变化无常、大自然的神秘安排。表现了作者对雏菊的惊叹赞美,寄寓了作者对自然、历史、生命的深沉思索。
本题解析:
小题1:B“小小的”修饰语的使用,写出作者对雏菊和飞虫的赞美与怜爱。C客观叙述,无痛惜之情。D主旨理解错误。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所认识的易中天
前不久,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问:“你考取武大研究生以后的最大感触是什么?”答: “最高兴的是从今以后有很多的书可以看了。”
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痛苦。在长达十多年的封闭中,对一个想读书又无书可读的有志青年,这种折磨恐怕不为一般人所能够理解。中天生在书香家庭,其父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几百首唐诗、宋词早就烂熟于心,文学功底极好。但时逢动乱年代,除了“红宝书”再无新知识的补充,其心境可以想见。当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能有读不完的书时,中天正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那种喜悦兴奋之情,实在无以言表。
1990年8月初,我到武汉出差,顺道去看了看中天老弟。他1975年离开莫索湾,算起来已整整15个年头没有见面了。在我的想象中,一个已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且颇有些名气的大学副教授,理应有个明窗净几、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料跨进武大南三区他住的教工宿舍,我便大跌眼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徒四壁,唯书而已。”
我爬上二楼,从迎面敞开的大门内,一眼就看到易中天只穿着一条短裤,一件背心,正趴在一个旧竹床上奋笔挥毫。大概是我的身躯挡住了光线,他这才抬起头来,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忙收拾纸笔叫道:“是哪股风把你老兄吹来了?你先坐,我去烧水泡茶。”
我见一个大竹床横在厅中后,行动已经不便,顺势就坐在了竹床上。环顾四周,只见水泥地面上已经坑坑洼洼,天花板和墙面上的石灰早已斑驳,然而给我印象极深的是,除迎着大门和厨房一面墙外,其他三面的墙边,都放的是书架。这些书架也很奇特,无窗羌门,上顶着天花板,下立在地面上,像图书馆的书架一样敞开着。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类书籍。粗略看了看,古今中外的名著,诸子百家应有尽有。特别是美学、人文、历史、宗教、法律书籍格外显眼。随手抽出两本,明显留有阅读过的痕迹。有很多书都磨出阅读多次后的毛边来,绝不是现今的某些款爷们为点缀气氛的摆设。
15年不见,中天显得清瘦而黑,人也好像矮了许多。我开玩笑说:“真是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这么热的天,你还写得下去么?”
“这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旦动笔,欲罢不能!我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写4000字以上,如果无应酬,每天7000字没有问题。”
我和他走进厨房,在那用红砖水泥砌成的灶台上,油盐酱醋瓶和碗筷都堆成一片,连个碗柜也没看见。也不知道他从哪个罐罐里抓出半碗绿豆和米在水池上冲洗。
“老兄远道而来,搞的是突然袭击,没有什么好招待,咱们煮点绿豆稀饭,就几样剩菜,喝两盅,如何?”
两杯酒下肚,谈及在新疆的往事及分手后众兄弟们的去向,不免感叹唏嘘。我又问及他的近况,中天说:“苏轼词云,"常恨此身非我有",我现在即深为此苦恼。我爱人李华在《湖北劳动人事》杂志当编辑,每天早出晚归,家务和小女贝贝都要由我"主管"。系里行政事务繁多,教学科研亦不敢懈怠,各处又常来约稿,却之不恭,案头积稿盈尺,唯恨无分身之术耳。不瞒老兄,这几年来,我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唯有与书稿相伴尔。不过,倒是欢迎你们便中来家小酌。”
现在想来,1990年前后的易中天,正如启功前辈的调侃诗:“中学生,副教授。名虽扬,实不够。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中天正处在这样的矛盾中。当时中天的办法是“生产自救”。一个教书匠只好“挥笔动墨”,他陆陆续续写成的《帝国的惆怅》《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品人录》《读城记》等,大约都是这十几年的“产品”。特别是近年来的一部《品三国》,使他名满天下。各类媒体把易中天炒得沸沸扬扬。但又有谁知道易中天这前几十年是如何走过来的呢?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而对于年近六旬的易中天,又岂是十年寒窗?
1990年一别,转瞬又是十五六年,这期间,我们断断续续有些电、信来往。互道一声平安,但各人忙着各人的事,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特别是这两年已经无法取得联系。我知道,他是太忙了! 前几天,我在中天网上见到他的一段话:“退休后,住到别的地方去,到厦门大学是见不到我的……书房里,哪怕是这书房不大,但四周放着自己喜欢的书,很温馨闲适,我可以睡到自然醒,起来以后喝自己喜欢的荼,写一点东西,我估计这是我们这类人最愿意的生活。”
如果真能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小酌之日。(节选自朱牧生《我所认识的易中天》)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易中天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他从小就接受 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
B.易中天在武大时生活可谓“家徒四壁”,十分贫穷:大竹床只能放在厅中,厅中水泥地面坑坑洼 洼,天花板和墙面上的石灰早已斑驳。
C.易中天作为武汉大学的副教授,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均有涉猎,特别是对 美学、人文、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意兴更浓。
D.本文主要是写易中天酷爱读书、酷爱写作的精神品质。青年时代的易中天把读书当做自己的 精神食粮,步人中年的易中天则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人生要务。
E.易中天颇有中国古代文人的某些特点:不嗜名与利,坐爱诗酒茶。但他为人却有点不太地道: 老朋友多年不见,他却只用“绿豆稀饭”来招待。
2.本文为什么要从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落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结尾写道:“如果真能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小酌之日。”请问:其中的“这样”具体指代的是什 么?你对这个结尾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易中天在谈及自己近况时引用了苏轼的诗句“常恨此身非我有”,请概括说明易中天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你对易中天的了解,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①受到著名主持人杨澜的采访,说明易中天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这样写能够引起读者阅读本文而急于了解易中天其人的强烈兴趣;
②通过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的一问一答来直接揭示本文所写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酷爱读书;
③这样写用笔极为简省,而又能如上所述,可谓一箭双雕。(意思对即可)
3.“这样”是指易中天还是原来的易中天:并没有飞黄腾达,还是酷爱读书和写作,还是喜爱温馨闲适、喜爱品茶小酌。这个结尾既是对易中天以往人格的肯定和赞美,也是对易中天成为名人之后人格的一种期待。(意思对即可)
4.易中天在谈及自己近况时引用苏轼的词句“常恨此身非我有”,意思是说:遗憾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事务和社会应酬,常常使得自己身不由己,无法抽身去做自己本性喜欢的事。①从全文看,易中天既是个酷爱读书、酷爱写作的人,又是个喜爱温馨闲适、喜爱品茶小酌的人;②文本之外有关易中天的评价,诸如其做学问、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均可。(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