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9:11:1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辱/见:被
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矣/过:错误
C.?油然而不怪者/油然:突然发生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疲惫,衰败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B.?使之忍小忿就大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自饰
C.?非子房谁全之/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其状貌如妇人女子/至于鞭箠之间,欲引节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匹夫”之勇与“大勇者”之勇进行比较,指出“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能忍”品性,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
B.本文列举了张良阻击秦王、进履受书、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三件事,以鲜明生动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
C.作者以项刘楚汉之争为例,论证正是由于张良能够“忍小忿”,所以才能“就大谋”,也才能够辅佐高祖刘邦建立帝业。
D.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A?
4.(1)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2)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面有关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明线是华家的命运,暗线是革命者夏瑜的牺牲,两条线索以“药”联结,在“坟场”会合。
B.课文以“药”为题,寓意深刻而丰富,既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麻木,又表现了革命者拯救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C.茶客中“二十多岁的人”的设置,突出了群众愚昧麻木程度之深,传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D.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很有深意的安排,给作品的悲剧色彩添上一抹亮色,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8分)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刍言:草野之人的意见
B.技不进,数被让:责备
C.陛下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
D.引置枢密,以忠效责:职责、责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臣同德,海内安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B.其善善而恶恶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附下罔上于是大王斋戒五日,使臣奉壁
D.陛下矜性命,引置枢密今者项庄拔剑舞,意常在沛公也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 ④ ⑤
B.② ③ ④
C.① ⑤ ⑥
D.② ③ 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题5:“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我虽然不贤明,但希望你们各位大臣能多多进谏一些正确的意见,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
B.我虽然不贤明,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差不多使天下太平了。
C.我虽然不贤明,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
D.我虽然不贤明,但希望你们各位大臣能多多进谏一些正确的意见,也许能使天下太平。
小题6:“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详细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B.清楚地知道他是错的(但还要依附他),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他是恶人却不肯离开他啊。
C.详细地知道他是错的(但还要依附他),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他是恶人却不肯离开他啊。
D.清楚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以:连词,表原因,“因为”。A、则: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乃:副词,表前后的逆接相背,“竟”/副词,表前后的顺接或紧接,“就”。D、其: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小题1:①是王珪向皇上表示诚意与忠心的。⑤是说太宗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是王珪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劝谏的理由。⑥是交代王珪辅政的事实。故①⑤⑥都不是表现“雅正”的。
小题1: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小题1:略
小题1:译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喜欢善的厌恶恶的。"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清楚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传达皇帝的命令,反映下面的情况,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傅介子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责:责备
B.王不教匈奴苟:苟且
C.过龟兹道:取道
D.介子与士卒金币赍:携带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傅介子“智勇”的一组是(?)
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②遂持王首还诣阙
③士刺王者皆补侍郎?④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
⑤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⑥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A.①④⑥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傅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C.傅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D.傅介子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使楼兰王来见,饮酒至醉,借机引其入帐,让事先埋伏的壮士杀死楼兰王。
小题4:将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译文:?
②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①随即拿出黄金财物把它展示给译官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使者。②于是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回到朝廷,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都赞许他的功劳。


本题解析:
小题1:苟:如果
小题2:①中“责其王”和⑥中“诛斩匈奴使者”表现介子的“勇”;④ “天子使我私报王”是一种计策,表现介子的“智”;②③写其回国报功;陈述“士刺王者”,与介子关系不大;⑤是将军霍光说的话。
小题3:路过的是“龟兹”,没有防范之心的也是“龟兹王”。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即:随即。以:介词,把。译:名词,译官。②遂:于是。诣:到。阙:朝廷。咸:都。
点评:一、人物传记是高考中常考的文体,这类文章一般不会太深奥,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都是课内知识迁移,与教材结合紧密。三、翻译题第一句选得很好,包含的文言现象多,但是第二句选得不够好,没有什么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的难度太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管仲论
  苏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则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吾观史蝤,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霸诸侯,戎狄
攘:打击
B.可以桓公之手足邪
絷:约束、束缚
C.晋文公之余威
袭:偷袭
D.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
惑:疑惑、奇怪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明齐国发生祸乱罪责在于管仲的一组是?
?[? ]
①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
②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③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④桓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
⑤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⑥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参考答案:1.C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