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9 19:11:1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敌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病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住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学/疾:痛恨,厌恶。
C.使世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王之教,莫荣孝②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B.①师尊言信矣②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而不惭②授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教②作《师说》贻之
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②凡说者,兑之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5.把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C
5.(1)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
  (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者辱赐书(从前) 
之于怀(比喻)
夙遭闵(年成不好)
莫之阏(挫折)
B.亭亭如(盖子)
知滋味(知道)
之北(出发)
死生(把……看作一样)
C.品类之(繁多)
御六气之(同“变”)
百世(经历)
牖而居(关闭)
D.定计于(稀少)
罪至加(法网)
古今之变(通晓)
可乐也(实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多选题  选出下列句中画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
A.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C.皆以美于徐公
D.王语暴以好乐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A表目的,译作“来,以便”。
B译作“把”
C译作“认为”
D译作“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赵威后问齐使
? 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③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做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做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四》)
1.?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粗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使④威后
A.?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以”字和例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卫王宫。
A.?苟无民,何有君?
B.?是众议举宠为督。
C.?楚战士无不一当十。
D.?至老不嫁,养父母。
3.?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4.?对“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C.?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5.?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E.?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参考答案:1、B
2、D
3、A
4、B
5、BC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四则,完成小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
A.君子义为质
B.士不可不弘毅  
C.仁为己任
D.何文为

小题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士不可不毅?(意志坚定)?B.何以为?(文采)
C不及舌?(四匹马拉的车)? D.恭而?(安详)
小题3:下列各项不属于“君子之风”的一项是(?)
A.以仁为己任,不怕任重道远。
B.既有纯真的品质,又能够做到文质彬彬。
C.不惧怕死亡,死而后已。
D.具有谦恭温让安详的神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B.是助词,其他三项都是介词,用、把的意思
小题1:文-修饰
小题1:“不惧怕死亡,死而后已。”是勇敢,不属于“君子之风”。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