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意甚悦,固求市之 固主上所戏弄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D.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抗”应为“相当、匹敌)
小题2:(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本来”;C组中的“举”均为副词,全;D组中的“以”均为目的连词,来。)
小题3:(“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一带)太守。王栽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而著称。他员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追究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名邻,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赣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稻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盏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宁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蓖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羞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获之来看望自己,暖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羡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义田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成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殛,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予尝爱晏子好仁,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居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谓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屏而家居俟代者——屏:摒弃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C.彰君之赐乎——彰:使……显著
D.予尝爱晏子好仁——爱:仰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敬重范文正公“义举”的一组是(? )
①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②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④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⑤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
⑥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抱负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乐善好施、救济族中穷人的事迹。
B.范仲淹存有购置“义田”的志向二十年,但终其一生贫穷,只得以“施贫活族”传给子孙,由子孙实现他的理想。
C.作者认为范仲淹办“义田”的举措比晏子更接近孟子的要求,并且他的做法更高明、更有远见。
D.本文赞扬范仲淹义举的同时,也斥责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只顾自己的达官贵人。
4.把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1)当他显贵的时候,购置了靠近城郭而且常年丰收的田一千亩,称为“义田”。
(2)孟子说:“亲爱亲族,因而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能够爱惜万物。”晏予是接近这一点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相应的题目。(9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小题1: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3分)
?。
(2)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分)
?。
小题2: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1)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同的)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躲避乱世(出世隐居)的人呢?
(2)我们人不能跟鸟兽同群,(既然这样)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
小题2: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本题解析:
小题1:翻译这两个句子要注意句式和句中的关键词。句一“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固定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哪里)赶得上(比得上)…” ;句二“鸟兽不可与同群”,即不可与鸟兽同群;“而谁与”宾语前置,即与谁。另外,而,同“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与,一道,在一起。
小题2:桀溺问子路说,天下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可见,孔子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政治态度。
点评:对经典传统文化的理解,需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紧紧依靠语段的语言环境,理解其中的深刻内家涵。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司马牛[注]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于无兄弟也。”? (《颜渊第十二》)
(注)司马牛:孔子的弟子,他的兄长就是宋国大夫桓魋[tuí]。桓魋谋反,司马牛很不赞同,屡次苦劝,但兄长不听。司马牛料到他不久就会死去,故忧愁地说了这句话。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司马牛因为别人都有兄弟,唯独自己没有而忧愁。
B.君子只要能做到既自重自爱没有过失,又尊重别人对别人有礼貌,那么,四海之内都能成为你的兄弟了。这句话是鼓励司马牛:如果你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个君子,那么大家自然就拿你当兄弟看待。
C.子夏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样的话来安慰司马牛认命,死生听凭命运,富贵由上天决定。体现了一种消极无为的人生观。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样,是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小题2:子夏在这里所说的话在中国文化中影响很大,其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都为人所熟知。你是怎样理解子夏对司马牛的回答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子夏把听其自然的豁达态度与乐观进取的积极精神在这里恰当地结合起来,那就是自己不能决定的事情就不要去反复琢磨、苦恼自己,最好是听其自然;自己把能做的事情做好,就会赢得尊敬与友谊,所以只要用心去做就行了。
本题解析:
小题1:C。“体现了一种消极无为的人生观”错。子夏把听其自然的豁达态度与乐观进取的积极精神在这里恰当地结合起来,那就是自己不能决定的事情就不要去反复琢磨、苦恼自己,最好是听其自然;自己把能做的事情做好,就会赢得尊敬与友谊,所以只要用心去做就行了。
小题2:详见译文
参考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死生听凭命运。富贵由上天决定。’君子只要做事严肃认真确保自己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就可以了,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了。作为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