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9 19:28:40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廷评行状①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 B.会皇考病没——没:通“殁”,去世 C.蜀贼行破矣——行:将要 D.所以劝导成就者——所以:……的原因 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1)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祖父始终不后悔。 (2)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明情况。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列坐其次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褒禅山亦谓
之华山?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③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④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余与四人拥火
以入②引
以为流觞曲水
B.①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②吾从
而师之
C.①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而卒葬之②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
D.①而人之所罕至
焉②万钟于我何加
焉小题5: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小题6:对上面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定的外物相助。
B.作者的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到达,可以没有后悔。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的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坚定的志向。
小题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7分)
⑴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D
小题6:D
小题7:详见解析。
本题解析:
小题1:观,景观。故选B。
小题2:A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B “其次”水的旁边,D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故选C。
小题3:两个“之”都代指褒禅山。②中的“其”表反问语气,岂,难道。④中的“其”远指代词,那。故选A。
小题4:A①表示修饰关系。 ②介词,把。B①表示转折关系,却。②表并列关系,并且。C都做介词,表处所,在。D①指示代词,那里。②语气助词,表示反诘语气。故选C。
小题5:A“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B“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C“名”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故选D。
小题6:用了类比的手法。故选D。
小题7:⑴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用来照明。
⑵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⑶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⑷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停
B.我決起而飞? 決:快速的样子
C.未有知其修者? 修:长
D.绝云气,负青天? 绝:超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旦日飨士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整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溉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淫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著,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釐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曰: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当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词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据姚鼐《周梅圃君家传》,略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疾病
B.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著——显著
C.清釐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监狱
D.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放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②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B.①梅圃其自号也②其为人明晓整理,敢任烦剧
C.①君治渠使狭而深②久而首尾石门皆坏
D.①君素闻疾之②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周梅圃“明晓事理”的一组是( )
①皆引河水入渠,以溉民田
②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
③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
④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
⑤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
⑥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梅圃,名克开,乾隆举人,他先被派到甘肃陇西做知县,后调任宁朔,他整修黄河边的灌溉水渠,尽量使各方百姓受益,深得广大民众爱戴和感激。
B.周梅圃作为都匀知府跟随总督吴达善和侍郎钱维城审办苗人叛乱案件,坚持以法律为准绳行事,对案件办理不当之处敢于据法力争,毫不让步。
C.浙江巡抚王亶望因为周梅圃要求自己为官清廉而特别厌恶他,并找个借口使周梅圃被调到杭嘉湖任海防道之职,但自己最终也因贪污而身败名裂。
D.周梅圃一生为官清廉勤劳,姚鼐虽非史官,但赞赏周梅圃的政绩,因而为他写了这篇家传,并觉得即使史官用这篇家传做史传材料也不会觉得有愧。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当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词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B
5.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当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词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6.①到浙江后,自己对自己发誓不(从收粮之事中)获取丝毫好处,为此向巡抚请示,并与他约定同此心愿。
②世人说如果当初王亶望能听从你的话,难道只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仓自己身家安稳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