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林黛玉咏白海棠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②,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这首诗是因有人送白海棠,就吟咏此物而举行诗赛,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黛玉的这首诗,被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
②月窟:月中仙境,这里指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小题1:此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此联。(5分)
小题2: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秋闺怨女”,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① “碾冰为土玉为盆”表现白海棠的清雅,种花之人的高洁。
②“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写出白海棠洁白、坚贞、孤傲,也写出林黛玉的高洁、孤傲。
③“月窟仙人缝缟袂②,秋闺怨女拭啼痕”写出白海棠的寂寞、幽怨,也写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寂寞、孤独、哀怨的思想性格。
④“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通过写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深情,写出林黛玉的多情以及鲜有知音的孤寂、无奈、伤感。
总之,白海棠表现出的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诗人通过白海棠含蓄地表现了林黛玉清高超拔、空灵飘逸的品性。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找出表现手法:如拟人、对偶、联想、想象(答出一种即可得2分。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时要对每一句诗进行分析,逐句对应总结答案。首联上来不是直接写花,而是先写赏花的人。“半卷”、“半掩”写出赏花人的娇媚含羞之态,与花映衬;“湘帘”是湘妃竹做的帘子,这里切合黛玉“潇湘妃子”的身份。历来以“冰玉”比喻花的素淡纯洁,黛玉则从花想到育花的土和盆也当非同一般,因而喻为“冰”“玉”,显得别具风采,又写出黛玉“洁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格。
颔联上句以梨花之蕊喻白海棠资质的皎洁,下句以梅花喻白海棠品性的芳香孤傲。这里用“偷来”“三分白”、“借得”“一缕魂”,构思巧妙别致。这是化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颈联上句喻白海棠花象月中仙人缝制的白衣,月窟,月中仙境,月宫;仙人是指嫦娥;缟袂,是指白绢做的衣服,也可象征丧服,诗词中常以此比喻白花。如宋代苏轼在《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诗中有:“月黑林间逢缟袂,霸陵醉尉误谁何。”还如明代高启的《梅花》诗中有:“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下句喻白海棠又象秋天闺房里哀怨的女子在擦拭泪痕。对这两句诗,脂砚斋有评论:“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诗句隐中描写的当是黛玉的自我形象与心境,又含有借“仙人缝缟袂”暗示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的薄命早夭,借“拭啼痕”点出黛玉以泪还在债之意。
尾联写白海棠含羞带怯地独立深夜西风之中,寄寓了黛玉满腹忧伤却无处倾诉衷肠,只得听任西风摧残的凄凉心情。 在《咏白海棠》中,林黛玉的诗又一次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道出了自己的身世。“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耶已昏。” 如李纨所叹,“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如宝玉所赞,“从何处想来!”黛玉亦如一朵白海棠,具梨蕊之娇洁,借得了梅花芳香孤傲的品性。 在《红楼梦》中,大多数咏物诗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咏物,还寄托了作诗者的自我感情在里面,我把这类咏物诗看成抒情诗。林黛玉的这首咏白海棠诗便可看作是抒发自我感情的抒情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小题1】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耍赏析。(3分)
【小题2】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 l分),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l 分)。
【小题2】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息”( l分),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l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l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宋代女作家朱淑真在《东马塍》中以激扬的情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田园风光图。
“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作者先从视觉上用实笔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繁花闹春的迷人风光;接着,又用虚笔把人事安置于芳香浓郁的水彩画里,使诗不只是一首咏景抒情的小调,更为突出的是表现了“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虽未与人,但呼之欲出,仿佛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旷野里。“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作者触目感怀,寄情笔端,遣词生彩,如形容词 “暗”、 “急”及动词“穿”、“护”的运用,便把软红春光照耀下的芳草竞绿、繁花争俏、溪水轻唱、农民劳碌……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既是对生活的与真,又是对人情的赞颂。
赋予无生命之物以人的感情,在“活水穿花暗护田”中,“水”是无生命的客观事物,“穿”、“护”把它们与活了,“暗”字突出了“护”的情态。水顺着沟塍向低处流去,草木百卉在煦暧春风的吹拂下萌芽吐蕊,本是自然之理,而经诗人的安排,就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后两句是说,人们从早到晚忙着蚕事,可是农事又催促着他们去耕作,不知那迷人的春色为谁而尽兴争妍!以诱人的浓浓春色反衬蚕事的“忙”、农事的“急”,巧妙地烘托出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最后一句是以反问的句式表达感叹的语气,是议论,也是抒情,顿生妙趣。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小题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了一幅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残破的景象。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小题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和百姓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对战争的厌恶。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小桃无主自开花”,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兵后的凄凉。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本来,这里原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可现在只留下了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这首短短的绝句,为兵后荒村,画出了最典型的图景。
点评:这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题型,答这类题,一定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小题2:试题分析:诗的巧思源于生活的实感。戴复古家居浙东,偏安一隅,怎么能把离乱景象写得如此真切呢?南宋文士忧国忧民,“难禁满目中原泪”,他们对沦入敌手的中原,铭记心中,正如戴复古感叹的那样:“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所以,他在《久客还乡》中写道:“生长此方真乐土,江淮百姓正流离。”正因心存沦亡后的中原,心存流离中的百姓,方能心心相印,方能写出如此真切的劫难后的荒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和百姓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画”字,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
2、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最后一句。首句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后文登眺之事。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第三句“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尾句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注]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