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9 19:43:3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8题(6分)
《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②,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③,良辰讵④可待!
注释: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②干戚:盾牌和板斧。③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④讵:岂。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作者在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
B.“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
C.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写了这两个英雄的悲剧。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失败,表达自己失落消沉之情。
D.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小题2:《归去来兮辞》中有“乐琴书以消忧”一句,请问作者在“忧”什么?联系本诗,谈谈你的理解。(3分)
?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⑶世间行乐亦如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女娲炼石补天处,?。?(李贺《李凭箜篌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题目。(8分)
从军行七首(其一)?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大漠风尘日色昏,
黄昏独坐海风秋。?红旗半卷出辕门。
更吹羌笛关山月,?前军夜战洮河北,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①无那:无奈。
小题1: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联系诗句分析。(4分)
小题2:两首诗歌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州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①。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②。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
  [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类楚囚”“学齐优”,都是对自己身世的感慨。②黄州:宋代叫黄州齐安郡,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陆游于乾道六年八月赴夔州通判任,路过黄州。③仲谋:即孙权。据说曹操攻吴时见孙权军队很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子何须似仲谋”一句化用前人语句,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庭中有奇树》为“古诗十九首”之九,为我国东汉晚期作品,作者不详。②滋:当“繁”解释。“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小题1:这首诗与《涉江采芙蓉》都涉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2分)
小题2:“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3分)
小题3: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