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9 19:48:05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数以策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轻,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信视之通“熟”,仔细地
B.虽长大,好带刀剑若:你
C.数以策项羽干:激怒
D.王素无礼慢:傲慢

小题2:下列各项全都表现韩信才能卓出,不同于常人的一项是(?)
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②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④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⑤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⑥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面对淮阴屠中少年的侮辱,韩信没有挺身反抗,表现了他忍辱能屈的大丈夫品行。
C.滕公很欣赏韩信,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由于未得重用,韩信选择离开刘邦。萧何追之,并向刘邦力荐韩信。最终,刘邦听从了萧何,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举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本题解析:
小题1:将所给词义分别代入原句,根据语境,A项“孰”为常用字,通“熟”,正确;B项“若”一般有两个义项:你或者是如果,在这里,译成“你”更合适;C项语境是“韩信多次向项羽进献策略”,可知“干”为“进献、提供”之意,顾错误;D项由“无理”可推知“慢”为“傲慢”之意。
小题2:本题用排除法,题干在问“韩信才能卓出”的地方,④通过韩信的言语细节表现,⑤⑥托萧何之口侧面表象韩信的非凡才能。做本类题,一要注意题目所问的具体内容,一是要会用排除法,还要注意是否“直接”体现人物性格,间接表现的,一般都是错的。
小题3:本题需划定每个选项的区间,前后推理,找出转述矛盾之处即可。“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错误,原文说“上未之奇也”。
小题4:“度”译为“料想”,“上不我用”是宾语前置。即“不用我”,“亡”译为“逃亡”,文言翻译题实词推测、语序倒装是其中的关键,平时必须掌握好基础知识。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②沛公则车骑/放弃
③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惜
④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⑤秦王之金千斤/购买
⑥乃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⑦愿大王少借之/原谅
⑧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感谢
⑨君安与项伯有/老交情
A.①②⑤⑥⑦?
B.①②④⑥⑨?
C.②③⑤⑥⑧?
D.④⑤⑦⑧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食饮水(米饭)?其良人出(丈夫)?而斫之(任意,听任)
B.见其不知量也(多数)?利与善之也(差别)?举世誉之而不加(勤勉)
C.为之不厌(不过)?君何尤(喜欢)?女将乎比予哉(何,什么)
D.自者无功(攻战)?举直诸枉(通“措”,安排)?之于民而民受之(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瓿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有毁孟尝君于闵王,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孟尝君——属:请托
B.门下之鱼客——比:和…相同
C.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计会:会计账务
D.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其民——子:子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的一组是(? ?)
①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②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③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④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⑤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⑥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A.①⑥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齐人冯谖,贫困至极,投靠孟尝君,颇有爱才之名的孟尝君因为他没有什么特长和才干就忽视并怠慢了他。
B.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但他却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断的索要,以检验自己准备辅佐的人到底是不是胸怀宽广、礼贤下士。
C.冯谖几次弹着他的宝剑唱歌,要鱼要车,孟尝君也都满足了他。后来,孟尝君问谁能替他去领地讨租税,大家都争着要去,冯谖更是毛遂自荐愿意前往。
D.冯谖为孟尝君干的这件事就是在常人看来愚蠢至极的“千金买义”。说它愚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冯谖的战略性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1)我田文(即孟尝君)被国事弄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搞得心烦意乱,而性格懦弱愚笨,沉浸在国事中,对您先生多有得罪。
  (2)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百姓,并焚毁债券,百姓没有人不欢呼万岁,这就是我替您买的道义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乡人以无细谨,之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官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周去,客密州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帝何得人,赐帛三百匹今钟磬置水中
C.岑文本谓亲曰师者,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逆旅主人不顾上官大夫与同列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资旷迈?②悠然独酌,众异之?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小题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3分)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4分)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 拿很多行装给他,优厚地对待他,让他进关
(2)马周为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


本题解析:
小题1:A 项,薄:看不起。
点评:本题的优点是扣教材比较紧,所考实词均为常见词。特别是“感激”一词,在《陈情表》中出现了,但意思与此不同,这有利于考查考生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小题2:A?项,“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B?项,“以”,连词,表因果;连词,并列关系,“又”。C?项,“所”,所字短语,表示“……的人”;与“者”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D?项,“之”,都是代词
点评:“所”并不是高考考纲中规定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但“所”在文言文中的地位很高,所以通过考试来体现其重要性也未尝不可。
小题3:B 项,①是个性;②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道德
点评:本题比较规范,题干“有才能”限制了答题区间,但在同一区间内,也有不能表现“有才能”这一点的内容,选项内容既有非区间内的内容,又有区间内不能体现“有才能”的内容,有一定的迷惑性,是一道较好的考查学生能力的题。
小题4:B 项,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
小题5:注意计分点:(1)高:形容词作动词,认为……高;厚:优厚,意译为“多”;装:行装。(2)省略句:为之……;条:动词,列举;切:切中(时务);、怪:怪(之),对……感到奇怪。(3)暴:显露;过:过失;名:名声。
点评:本题选用的两个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现象比较丰富,有一词多义,意动用法,省略句,固定句式等,而这也是文言文考试中最常见的考点。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多注意这些常考的文言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