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A.乃泣而书之物过盛而当杀 B.其有羡于乐天余嘉其能行古道 C.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死生,昼夜事也 D.忠彦以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①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刘秀复徇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颍川郡掾冯异监五县,为汉兵所获。异曰:“异有老母在父城,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秀许之。异归,遂与萌率五县以降。
新市、平林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②除之。秀谓縯曰:“事欲不善。”縯笑曰:“常如是耳。”更始大会诸将,取縯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李轶初与縯兄弟善,后更谄事新贵;秀戒縯曰:“此人不可复信!”縯不从。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①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②更始:指汉更始帝刘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部共乘之乘:趁着
B.汉兵乘锐崩之崩:使……溃散
C.更始不敢发发:发动
D.未尝自伐昆阳之功伐:夸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②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B.① 士卒奔走,各还其郡② 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 据五城以效功报德②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D.① 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② 吾欲因之梦吴越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的汉军)亦鼓噪而出
B.旬月之间,(这种形势)遍于天下
C.遂与萌率五县(之地)以降
D.秀不与(司徒官属)交私语
小题4:下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与王寻、王邑的军队作战时,刘秀带兵冲杀,斩敌数十人,其勇气鼓舞了将士们冲锋陷阵,接连获胜。
B.文中描写战争的句子,写人与写物结合,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突出汉军大胜莽军大败的情势,很有感染力。
C.刘秀曾经提醒刘縯注意刘玄心怀恶意,可是刘縯却毫不在意,结果因为他的部将出事而一起被刘玄杀掉。
D.刘秀不但不与刘玄计较兄长被害一事,反而饮食言笑如平常,赢得刘玄的信任,可见他对兄长是冷酷无情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3分)
(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4分)
(3)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3)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填空题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若”的含义。
(1)上善若水( )
(2)更若役,复若赋( )
(3)遇雨若濡( )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啃之,豕将拱之,熊、虎、豺、麛、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①,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哉!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画毕而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②,南北宋之悲耳③!以无棘刺之故也。
(郑燮《题丛兰棘刺图》
【注】①[韩、彭、英]即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员大将韩信、彭越、英布。②[幽并十六州之痛]幽、并指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五代时,后晋石敬堂把幽并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自称“儿皇帝”。 ③[南北宋之悲]指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又被元灭亡的事。
2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出自苏轼的《?》。(1分)
23.苏轼作画,常以“兰”喻_________,以“棘”喻_________。(2分)
2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小人看来,“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就像“荆棘”一样不可除尽。
B.“兰”生长在深山,有了“荆棘”的护卫,就不会受到野兽、樵夫的伤害。
C.汉高祖杀了韩、彭、英等良将,才会发出“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叹。
D.国家如果没有坚强的守卫,就会有“幽并十六州之痛”和“南北宋之悲”。
25.本文列举秦汉与五代两宋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6.作者画《丛兰棘刺图》,题材与苏轼相同,意图却不同。请比较两人的创作意图,并作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