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07:38:2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①。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②也!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注】①鄙事:卑贱的事情。②小人:一般老百姓。樊须,即樊迟。
③襁:又称被单,背负小孩的布条。
小题1: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个小人?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3分)
答:?
?
?
小题2:孔子说樊迟“ 学稼”、“ 学为圃”是个小人,却又承认自己“多能鄙事”,二者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孔子讲求的道,志在济世救国,平定天下,(1分)强调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仁义礼智信等道义上,而不是去学习种地和种菜。(1分)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救世济民的管理者,而樊迟只是热衷学习种田和种菜这类小的技术,因此,孔子说樊迟是个小人。(1分)
小题2:(3分)二者并不矛盾。(1分)孔子说樊迟是个小人,强调的是君子应该更注重于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掌握种庄稼种瓜果蔬菜等各种技艺。(1分)在孔子看来,自己的“多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是符合君子的要求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樊迟退出后,孔子说:“真成一个在野小人了,樊迟呀!君子在上位,只要能好礼,民众便莫敢不敬。只要能好义,民众便莫敢不服。能好信,民众便莫敢不用他们的真心和实情来对上。政治能做到这地步,四方民众都会背负了他们的孩子来请入籍,那就耕户日增,耕地日辟,何必自己学稼穑之事呀!”在孔子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仁义礼智信等道义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救世济民的管理者,而不是去学习种地和种菜。
点评: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文段中的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
小题2:试题分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君子论,他认为樊迟是个小人,强调的是君子应该更注重于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掌握种庄稼种瓜果蔬菜等各种技艺。孔子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多能鄙事”,跟自己的君子论事相符的。
点评: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孔子的论点,围绕孔子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29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多格不行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大意准确;“荒政:救济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大意准确;“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誉、称赞”。)


本题解析:
小题1:著:写作,撰述。
小题2: ②说的是王尧臣在推荐人才时不拘小节,表明他知人善任;④侧面表现他的忠信明智;⑥表明他坚守正义。
小题3:“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与原文不符,文中是说“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也就是说任福是由于违背了节制调度而失败战死的。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22分)
(1)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2)光和元年,举郡上计①到京师。是时司徒袁逢受计吏,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②长揖汉王,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
(3)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久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
(4)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仰望其风采。
(5)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注]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
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
③忽然:指死亡。
④熏:通“曛”,黄昏。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异:奇怪
B.坐者皆属观属:通“瞩”,注视
C.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临:俯视
D.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明旦:第二天早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B.执其手,延置上坐其曲中规,不复挺者
C.乃今方遇而忽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并不就,终于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各句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一项是(?)
①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②壹独长揖而已
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
④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因举声哭
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出他的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本文通过对赵壹的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描述,表现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本文通过对赵壹恃才倨傲的描述,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他故作倨傲,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目的不在于做官。
小题5:(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因 举 声 哭 门 下 惊 皆 奔 入 满 侧 陟 知 其 非 常 人 乃 起 延 入 语大 奇 之 谓 曰 子 出 矣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3分)
译文:?
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每错断、漏断、多断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3分)
⑴.译文:(赵壹)依仗有才能而对人傲慢,被乡里人排斥。(恃,为,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⑵.译文:几百个上计吏都叩头伏在庭院中,没有谁敢向上看一眼。(定语前置,补出介词“在”,莫,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感到惊奇。)
小题1:(A、第一个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语气,第二个句中语气词,表短暂的停顿。B、都是代词,第一个是他的,指羊陟的,第二个是它的,指车轮的。C、两个都表示转折关系。D、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是在,第二个是比。)
小题1:(第①句和③句所叙内容都是一般行为,没有反映出他倨傲特异的性格特征)
小题1:(A项“玩世不恭”不当,这不是他的性格特征,“无所作为”在文中也无明确信息。? C项“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不当,写袁逢、羊陟是为了衬托传主赵壹。? D项中“故作倨傲“不当,这是他固有的性格特征,不是装出来的。)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赵壹字元叔,是汉阳郡西县人。体态魁梧,身高九尺,胡须美,眉毛浓,看上去非常高大俊美。为人自恃有才而傲慢,被乡里人排斥,于是写了《解摈》一文。……
汉武帝光和元年,赵壹被荐举为郡上计官员来到京城。这时司徒受理上计吏事务,几百个上计吏都叩头伏在庭院中,没有谁敢向上看一眼,只有赵壹拱手作揖而不叩拜。袁逢见此颇感诧异,就让身边官吏去责问他,说:“地方郡里来的上计吏对三公行揖礼,这是为什么?”赵壹答道:“从前郦食其拜见汉王刘邦,只作揖,现在我对三公作揖,为什么竞感到奇怪呢?”袁逢就恭敬地提起衣襟掖在衣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座,于是向他询问西县的事情,袁逢非常高兴,回头对在座的考绩官员说:“这位是汉阳人赵元叔,朝中大臣没有超过他的,我请求在诸位中为他设一个座位。”满座官员都注意看他。
赵壹从袁逢那里出来后,就去拜访河南尹羊陟,没有能够见到。赵壹认为公卿中除羊陟外都不足以借势显扬名声,就每日到羊陟门上求见,羊陟勉强允许通报接见,但他还没有起床,赵壹径直来到上堂,就走到他跟前俯视他说:“我远居西州,仰慕您高尚品格已很久了,直到今日才得相见,而您却死去了,命运的安排有什么办法呢?”便放声大哭,羊陟门下的人闻声大惊,都跑进来在旁边站满了。羊陟知道他不是一般人,于是起床,请赵壹谈话,对他的才华深感惊奇。告诉他说:“你就要出人头地了。”
羊陟第二天早晨带领许多车骑随从到赵壹的住处通名拜访。当时各郡的上计吏大多把车马帷幕装饰得很阔气,而只有赵壹是破柴车,稻草屏,自己露宿车旁。他请羊陟一同坐在车下,左右的人没有不慨叹惊愕的。羊陟就与赵壹交谈起来,一直谈到黄昏,尽欢而去。羊陟拉着赵壹的手说:“含有美玉的石头,如果不剖开,必定会有像卞和那样哭出血泪来辩明它的事情!”羊陟就和袁逢一起举荐赵壹,赵壹的名声震动了京城,士大夫们都仰慕他的风采。
州郡都争相给赵壹送去封官的册命,朝廷三公府征召十次,他都没有就任,最后死在家乡。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B.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
C.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因:因为。
D.数百之众将:率领。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吞二周亡诸侯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B.临不测渊以为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
C.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作《师说》贻之
D.天下定学不可以
6.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由守势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写陈涉起义,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是为了后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证明提供有力论据。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分)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分)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于是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
(2)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武器,盘问过往行人。
(3)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


本题解析:
小题1:因:凭借。
小题1: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
小题1:从此由守势转入攻势与原文不符。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