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08:08:2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题张十一旅舍?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小题1:分析“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句的艺术特点。(5分)
小题2: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侧面描写,从榴花给人的感觉来写榴花,用字生动传神。榴花能照耀人眼,而且使人眼睛一亮,那榴花的鲜艳美丽,就可想而知了。
小题1: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有才华但不被赏识重用的慨叹。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小题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
小题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意境和情感。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首句花香暗含于良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寄情隐逸,实则是对楼台深翠微的无奈。石林茅屋让人联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当时温庭筠出长安去南方做小官,心情郁郁,有对时政失望。第二联用典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是个青年得志,平步青云,而后看透政治纷扰,最终隐居终南山看云卷云舒的人,他有很多是诗都描写了隐居的恬静,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些与其说是享受隐居,不如说是失望与人世间的勾心斗角。第三联首句正确理解的顺序是不辞草露芒鞋湿,意思是,不怕草上有露即使沾湿草鞋,第二句于讲“松风吹解带”,有即使遭人不待见,也要这么做的意思。尾联第一句的 猗兰 用典孔子的《猗兰操》,据一些史料记载,《猗兰操》是孔子从卫国(也就是豫北地区)返回家乡鲁国时,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被重用而表达的感受。而后语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反用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而道有无限情,点明作者不会跟前面那些失意的隐居的人一样弃时事不管,独善其身,而是要继续做事。
小题2:一般认为,诗词“艺术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运用到了表现手法(衬托),修辞手法(拟人、用典),表达方式(多种感官描写综合运用)等多种艺术手法,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三点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分析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水调歌头》一词的思想内容和词人情感的理解能力,可结合着词的写作背景及整首词的意境来理解。C分析不正确,点明主旨的句子应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山居秋暝》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山居秋暝”中“暝”字“日暮”“傍晚”的意思,与“奄奄日欲暝”意思相同。
B、“天气晚来秋”中“晚来秋”的意思是山中的秋天来得特别晚,眼下还不像秋天的景色。
C、“竹喧归浣女”中的“喧”是“喧笑”之意,“竹喧”即“竹林里传来一阵喧笑声”。 D、“随意春芳歇”中的“春芳歇”意为“春天的芳华已消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胡风吹朔雪
鲍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1.此诗写出了怎样的落雪过程?赞美了“朔雪”的那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履说:此诗“词虽简短,而托意微婉”。这“托意”的“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随风而落,飘飞千里,巧落瑶台,遇阳而化。②皎洁(洁白)
2.诗人虽然志在千里,品质高洁,但朝廷复杂,小人一旦得势,就得退位避谗,洁身自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