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08:08:2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宋]张末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 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秋情怀以及对生命凋谢的伤感。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塘夜泊
(清)释宗渭
偶为看出山,孤舟向晚亭。
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欤融残雪,春潭欲乱星。
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1.简析诗中“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渔火(光)与青烟相互逗趣,表现了它们相映而跳动升腾的情态,把渔火写活了,(或赋予渔火以人的情趣)给“孤舟”飘荡的诗人带来温暖的情趣。(意对即可)
2.采用了衬托(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声衬静,以清脆笛声衬托(反衬)夜空的宁静(或:那忽然传来的划破夜空的清脆笛声),从而引发了正沉浸在横塘美景中的诗人的思绪(或使诗人思绪活跃或诗的意味无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论这段曲“感慨寄于景,由此面翻见彼面”,翻见,就是推想而见出。你赞同这种评论吗?请结合套曲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菊花开日,霜叶红时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意对即可)
(3)赞同。唱曲者旧地重游,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寄托于眼前的衰败景象之中,由“破纸”“坏槛”推想出当年漂亮的新窗纸和色泽鲜亮的槛栏,由今日粉黛不见、笙箫不闻、灯船不闹、酒旗不挂,反推出当年秦淮的繁华,这种衰中见盛就是“由此面翻见彼面”。(意思对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
钱起①
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唐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此诗作于任中。②潇湘:此处指湘江。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湘江女神湘灵善鼓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必细致区分“联想”“想象”概念)诗人从归雁联想到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从湘江联想到湘江女神并想象了她在月夜下鼓瑟,由瑟声联想到凄凉哀怨的乡思,想象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意对即可)
(2)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的旅雁(寄托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或思乡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从内容和结构两角度简析“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


参考答案: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从结构土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词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情景的描写,一?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