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08:17:39 【
唐诗过后是宋词(节选)?
  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只是因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样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的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以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字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个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崇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呦杭呦”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理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的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装作致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个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作浅薄。
  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探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喜欢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造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里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没有等到宋词的时代,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1.第二段中有“把野生的杂草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句。
这两个比喻谈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第四段“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有等到宋词”指的是文学艺术中哪些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题“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诗过后是宋词”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观点,你是接受这种观点,还是另有商榷意见?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所知道的流行歌曲与诗歌的现状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宋词成为一代文学样式的原因。
2.当今诗歌不景气,流行歌曲又缺乏文化内涵和语言机智。
3.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
4."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 
——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在“文革”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各工种。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
  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但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我国科技界申请课题,大多数情况先论证国外如何如何,刘先林却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他说:“我从事研究的项目,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他的同学、一位两院院士说,自己是传统的,写一堆文章,带一群学生;而刘先林是基层的、快速的、简捷的,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也不去考学位,更不去考虑自己科学家的身份与衣着是否相配。也许是用心专一的人都有的特点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去做纯粹的事,其他问题在他们看来可以予以最大程度上的忽略,刘先林泡茶用的不是杯子,是一个塑料大茶壶,没有壶盖。茶壶大,是因为一次可以倒很多水,用起来方便,而碍事的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因“直奔主题”而被扔掉了。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他从不关注脱下来的毛衣是反是正。国家测绘局领导有一次到研究院调研,车子快到研究院时,看见前面一个白发老头,一边裤腿高,一边裤腿低,蹬着辆三轮车,正好在小车前面走,到了研究院门口一下子就拐了进去。这位领导心想,测绘科学研究院怎么让收废品的随便进出?赶上去一看,是刘先林。即使是见大领导,刘先林有时也光着脚穿一双大两号的皮鞋。会见外宾时也不考究衣着。外事办的人说,刘先林给中国人争气,争气不在外表。
  刘先林心中装的是发明创造的大思考。采访时,只要记者让他随意而谈,他准会侃侃而谈,没有大道理,全是与他质朴外表相称的大实话。不善言语的刘先林经常急出有些哲理的话:一个民族不能只有传递知识的能力,没有生产知识的能力,中国人应该是有创造力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
A.科技创造是严谨的,但科技创造需要开放的、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用“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作标题不但富有诗意,而且符合人物特点。  
B.文章开头叙述刘先林讲究空气流通的几件趣事,主要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说明呼吸新鲜空气能促进科研发明的奇思妙想。  
C.刘先林不善言语,但他喜欢说“直奔主题”,文中划线的两句话,都是直奔主题的。在刘先林看来,实际需要就是科技发明创造的主题。  
D.刘先林在严冬却窗户洞开,别人闲聊他学技术,别人觉得学计算机没用他却孜孜以求,搞科研别人关注热点他却根据需要,这几处对比,凸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E.文章先写刘先林的喜好,接着叙述他的科研特点,再记叙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琐事,最后一段介绍他的大写人生,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2)在这篇人物通讯中,刘先林作为科学家有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写刘先林不修边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个古稀之年的同事评价刘先林:“不循常规,不拘一格,不修边幅,但,是一个奇才。”除了“不修边幅”外,上面这则通讯能印证其他评价吗?请简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要点:①善于学习,勤于动手;②具有前瞻意识;③从实际需要出发搞科研;④思考创造无止境;⑤用心专一。(答出四点意对即可)  
(3)这样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说明刘先林把所有的心思花在科学发明创造上,没有时间考究衣着是否合适,能显示科学家的特点;另一方面把生活中的刘先林真实地表现出来,能显示人物率真自由、不落俗套地个性特点。(意思对即可)  
(4)都有印证:①他根据需要搞科研,不像别人关注国外科研热点,写文章带学生考学位(不循常规、不拘一格);②他话不多,很简洁,且是大实话(不善言辞);③测绘界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他包揽(是个奇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徐悲鸿拒发声明
苑梅华
  1945年2月5日上午,郭沫若从重庆市区来远郊探望正在养病的徐悲鸿。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谈文艺创作,谈解放区的情况……当话题转到急需建立一个有中国共产党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才能有利于抗战之时,郭沫若从衣袋里掏出《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的文稿,放在徐悲鸿面前的桌子上。徐悲鸿一眼就认出,这是由郭沫若亲自起草、亲笔书写的一份宣言书。徐悲鸿读罢,当即拿起笔,在文稿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徐悲鸿对郭沫若恳切地说:“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请吩咐,我一定竭尽全力。”郭沫若紧紧握着徐悲鸿的手说:“有您的积极参与,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1945年2月22日,重庆的《新华日报》刊登了《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全文和三百多各界名人的签名。此事像一颗重磅炸弹,使国民党政府惊恐不已。
  一天下午,徐悲鸿正在寓所画画,忽然,一个瘦高个年轻人走进他屋里,腋下夹着一份《新华日报》。
  “徐先生,”瘦高个深深鞠了一躬说,“蒋委员长看了《新华日报》登载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后,非常生气,命令马上消除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现在已经有人在《中央日报》上发表声明,揭露那上面的签名是盗用的。今日,特派我送您一份。”
  徐悲鸿接过报纸,看了一眼,随手扔在了地上。
  瘦高个嘿嘿一笑,说:“徐先生是个聪明人,既然别人的签名是被盗用的,您的签名也就不用说了。请您登一个同样的声明吧!”
  徐悲鸿冷冷地看了瘦高个一眼,十分严肃地说:“我在《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确确实实签了名,不存在签名被盗用之事。我的签名是正义的,是光明正大的,我对此负责到底!”
  瘦高个眨了眨小眼睛说:“我这人说话办事喜欢直来直去,不管怎样,您必须尽快刊登一个声明,这是蒋委员长之意。否则,我回去不好交代呀!”他把最后一句说得又慢又重。
  “是谁的意思,和我毫不相干。”徐悲鸿坚定地说,“我不会收回我的签名,更不会发表声明!”
  瘦高个狠狠瞪了徐悲鸿一眼,无可奈何地拾起地上的报纸,悻悻地走了。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一个中年人又走进了徐悲鸿的住处。他对徐悲鸿说:“徐先生,我奉上峰的命令而来,请您不要固执己见了,您要看清当前的形势,蒋委员长等着您撤回签名的消息呢!”
  徐悲鸿冷笑了一声说:“你说得倒简单,这签名的事,说签就签,说撤就撤啊?告诉你吧,想叫我撤回我的签名,那是白日做梦!”
  来人向前探了探身子,用威胁的口气说:“如果您真的不撤回签名,您的一切就保不住了。”
  徐悲鸿从座位上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我签的名,我永不反悔!至于你说的‘一切’,我毫不在乎!”
  来人碰了一鼻子灰,无奈地退了出去。
  十多天后,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藩起草的所谓《文化界宣言》出笼了,内容与《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完全相反。
  一天上午,徐悲鸿正在屋里专心作画,一个小个子男人悄悄地站在他面前,开始是假惺惺地劝说,一会儿凶神恶煞般强迫徐悲鸿在《文化界宣言》上签名。
  徐悲鸿毫无惧色,大声说道:“签与不签是我的权利,你有什么资格强迫我?你马上给我出去,别弄脏了我的屋子!”
  小个子气急败坏地走了出去。
  三天后,徐悲鸿收到不少信件,有对他侮辱谩骂的,有对他威胁恐吓的,一封信里甚至夹着子弹……对此,徐悲鸿没有丝毫胆怯,他把这些信撕成碎片,丢到了垃圾桶中。(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描写郭沫若与徐悲鸿亲切交谈的目的是交代二人关系融洽,并以郭沫若为衬托,表现徐悲鸿是积极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人。
B.《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是一篇积极要求中国共产党参加民主联合政府的宣言,所以文章刊登后蒋介石十分生气。
C.“此事像一颗重磅炸弹,使国民党政府惊恐不已”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明了《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一文产生的作用。
D.“所谓《文化界宣言》出笼了”一句中的“所谓”“出笼”等词语准确表达了作者对这篇文章的态度,也表现了徐悲鸿对这篇文章的厌恶之情。
E.最后一段是略写,通过徐悲鸿收到的侮辱、谩骂、威胁、恐吓以及夹着子弹的信侧面表现国民党的失败以及徐悲鸿毫无胆怯的品格。
(2)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描述了徐悲鸿的三次拒绝,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拒绝事件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刻画人物上,你认为文章使用的哪种描写方法最能体现徐悲鸿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当时重庆是国民党统治区,徐悲鸿在《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②以此引出下文国民党以各种方式对徐悲鸿的威胁。
(3)①实事求是,维护正义;②刚烈耿直,不惧强权;③不在乎名利,坚守自我。
(4)提示一:动作描写。徐悲鸿“当即拿起笔”“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表现了他对这个“进言”的支持以及签字时的坚决;徐悲鸿“看了一眼,随手扔在了地上”,表现了对特务的蔑视;徐悲鸿“把这些信撕成碎片,丢到了垃圾桶中”表现了他的坚定态度以及不怕威胁的品格。
   提示二:语言描写。在《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文稿上签了名后,徐悲鸿对郭沫若说的话,表现了他对组成民主联合政府抗日的决心;三次与特务的对话,生动地表现了徐悲鸿对国民党特务的蔑视以及对自己信念的坚守。(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陈独秀曾说过,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陈独秀不仅肯定了蔡元培是其时三位最主要的主持者之一,而且也肯定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
新文化运动虽肇端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但它真正得以发抒,并进而掀起洪波巨澜,却是始于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将陈独秀诸人及《新青年》引进学校。“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直接介入新旧派的论战,甚至也没有发表过直接表态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但他却顶住了旧势力攻击所谓“覆孔孟、铲伦常”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勇敢地保护了陈独秀诸人。人所周知的蔡元培著名的分别致《公言报》和林琴南的公开信,以及他为保护陈独秀不惜拍案而起,反映了这一点。惟其如此,梁漱溟以下的论断便自有其合理性:“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足见,“五四”前的蔡元培,其主要的贡献之一,便在于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庇护人。
值得注意的是,1920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文《洪水与猛兽》。他将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形象地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以为中国现状可算是洪水与猛兽斗,“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伏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胡适在发表是文的“附记”中强调,这是“很重要的文字,很可以代表许多人要说而不能说的意思”。罗家伦则称之为“光芒万丈的短文”。笔者以为,是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思潮以反对军阀,固属难能可贵;但它以洪水比喻新思潮的“洪水”论,同样值得重视。在蔡元培看来,新思潮似滔滔洪水,来势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同时,犹如水源太旺了,泛滥岸上,难免冲毁了田庐。对付洪水,禹用导法,使归江河,结果不但无害,且得灌溉之利。对于新思潮,也不能湮,只能导,令其自由发展,自然有益而无害。蔡元培的“洪水”论,耐人寻味:既将新思潮比作洪水,他实际上便是预设了它难免有自己误区的前提;强调“来帮同疏导洪水”,很显然,他也不单是强调支持新思潮的自由发展,而是同时强调了积极引导的必要性。要言之,强调对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要加以积极正面的引导,这是蔡元培“洪水”论的根本取向。
“五四”后的蔡元培接连发表了诸如《新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何谓文化》《东西文化结合》等一系列的文章与演讲,就新文化运动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直抒胸臆。这表明,蔡元培的角色正悄然发生了变化,即由庇护人进而转变为积极和正面引导新文化运动的“疏导洪水”者了。“五四”后,蔡元培对“洪水”即新文化运动的“疏导”,主要表现有三:其一,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其二,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应持分析的态度。其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认为《洪水与猛兽》一文的主要意义的一项是
A.该文以洪水喻新思潮,以猛兽喻军阀,以二者的搏斗喻当时中国社会状况。
B.该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军阀,确属难能可贵的重要文字。
C.该文认为“洪水”虽冲破了旧习惯但难免有其误区,其思考耐人寻味。
D.该文强调“来帮同疏导洪水”,表明了对新思潮进行积极引导的必要性。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题2:结合全文来看,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
答:
小题3:蔡元培先生“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应持分析的态度”,请举一实例对本观点进行阐述。120字以内。(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1)保护陈独秀等,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庇护人(或:使陈独秀、胡适等人聚拢于北大并能有所发抒,从而使新文化运动掀起洪波巨澜);(2)发表《洪水与猛兽》等文,充当积极、正面引导新文化运动的“疏导洪水”者。(1点2分)
小题3:【答案示例】比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虽有强调尊卑等级、维护封建宗法制的落后腐朽的一面,但其倡导的“仁义”“德行”“和谐”思想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今仍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对这样的“旧文化”,就不能简单否定,而应该辩证分析,批判继承。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项只是该文内容,与作者对它的评价无关。
小题2:略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断崖
(1)石头很小,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2)时间在头顶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无章的碎石,被野花一次次覆盖,被风霜一次次凝结。断崖低着头,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一群人,年轻的人。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3)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上破灭,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沉默的断崖,早已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4)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它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些刻骨铭心的词语: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荣光,耸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了一种不屈的姿势。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的诉说与沉默,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5)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风是很凉很凉的。面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长出的暗黑色的苔藓。在阳光的曝晒下,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最后坠落在谷底,石子与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于是,我每一次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想,但始终相同的是: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6)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水分很少的断崖把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虽是绝壁,那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在阳光和风雨中挣扎,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槃的火焰。
(7)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小题1:根据全文,说说“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样的断崖。(4分)
小题2: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默的断崖“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回答。(2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说明第四段中“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5分)
小题4:从五.六两段看,断崖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分点概括。(6分)


参考答案::
小题:(4分)①见证了村庄沧桑变化的断崖②是在空旷与落寞之中坚韧地用自己的身影证明(或“昭示”)自己存在的断崖。③是坚强.忍耐而默默地支撑着生生不息的新生命的断崖。④是沉着.从容.朴实而又坚韧的断崖。(4分;答到一点得1分)
小题:(2分)(1)沉默的断崖年复一年①默默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1分)②目睹了村里人梦想的实现和破灭。(1分)
小题:(5分)①通过断崖的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残缺作比较(对比.衬托)(1分),突出断崖沉默.坚强而不屈的形象。(2分)②为下文由断崖引发的人生感悟作铺垫(或: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2分)
小题:(6分)①面对不幸要能从容坚强,把不幸当成身后的历史。②逆境可铸炼常人难以具备的沉着.从容.朴实的品质。③坚韧的人经历了磨砺,总会找到新的道路。④人在困境中要能继续自己的热情与梦想。(2分)(答对一点得2分)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