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所谓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指搭载太阳电池壁板的卫星。它在轨道上保持与地于同步时,所产生的电力变换成微波束送回地面使用。日本科学家设想的太阳能发电卫星SPS2000大致上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二是在地面上接收从卫星发回来电波的受电设施。
发电卫星的形状为每边336米的正三角柱,柱长303米。三角柱的两个侧面布满着非晶态硅太阳电池,发电功率为每平方米1.4千瓦。剩下的朝着地球的这一面中央,放置着边长为132米正方形的送电天线。
发电卫星的组成,除发电、集电以及送电部分外,还有起通信、控制作用的总线部分,形成卫星骨架的结构部分,用于组装和维护用的机器人等,总重量约240吨。
接收卫星发回来的微波能束,并将其变换为电力的地面设施称为受电设施。它由负责卫星跟踪和进行受电控制的控制部分,以及负责送电和储电的部分等组成。为了能把卫星发送回来的全部电力都接收下来,需要直径2公里的受电设施。受电设施分布在若干地方,当卫星每次对它一个地方的受电设施送电时,可以受电的时间为227秒,而受电的周期为116分钟左右,可平均连续地发出250千瓦的电力。
由于受电设施非常庞大,所以有人设想采用线网状反射式的受电设施,可以只把电波集中起来,而能从网眼中透过80%以上的阳光,从而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从卫星上向地面受电设施送电的机构,接收地面上往卫星发送的导向电波束。根据这一电波束,卫星便能计算出受电设施位于什么地方,然后相应地改变电气上的相位,使微波束朝着受电设施方向送电。所以受电设施以外的地方,不用担心高能电微波束的照射。就是在受电部分电力密度最高处的受电设施中心部分,电力密度也在每平方厘米1毫瓦以下(每平方米10瓦以下),完全能够满足在2.45兆赫时国际安全标准的要求,对人体和环境都不会有影响。
7.根据文意,对“太阳能发电卫星”下定义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搭载太阳电池壁板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
B.太阳能发电卫星是地球轨道保持同步并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
C.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搭载太阳电池壁板并将电力变换微波束送回地面使用的卫星。
D.太阳能发电卫星是由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与在地面上接收电波的受电设施组成的。
8.根据文意,不属于“太阳能发电卫星”两大系统的一项是
A.柱长为303米,每边为336米,两个侧面布满着非晶态硅太阳电池的正三角柱。
B.卫星骨架、起通信控制作用的总线以及用于组装和维护用的机器人。
C.分布在若干地方能透过80%以上阳光的网眼。
D.朝着地球边长为132米正方形的送电天线。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阳能发电卫星受电设施是指能负责卫星跟踪并接收卫星发回来的微波束的地面设施。
B.要把卫星发送回来的全部电力都接收下来,太阳能发电卫星需要直径2公里的地面受电设施。
C.太阳能发电卫星可平均连续地发出250千瓦的电力。
D.太阳能发电卫星庞大的受电设施可以只把电波集中起来,从而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采用线网状反射式的受电设施,太阳能发电卫星就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B.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根据地面发往卫星的导向电波束来确定微波束的送电方向。
D.太阳能发电卫星能根据位置的变化自动改变电气上的相位以配合地面设施的受电需要。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2)题。
新京报:你对读书、学习的态度非常执着。
李文超:这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知识是法宝”,火烧不去,水冲不去,别人抢不去。
新京报:你现在这个年纪是应该在家里颐养天年的。
李文超:我今年68岁了,一些我的同龄人已经故去,还有一些人患了老年痴呆,可你看我的脑筋多灵光,读书让我的头脑灵活,心胸开阔。只要让我读书,我就快乐无比。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旁听?
李文超:这两所大学有国内最前沿、最尖端的知识.而且学校口碑很好,一定会包容我。我不要文凭,只要让我学习知识就行。
新京报:家里人支持吗?
李文超:都非常支持,我的行李都是我爱人帮着装好的,我很感谢她。
新京报: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李文超:并不是有钱人、聪明人才可以读书,就算你愚钝、贫穷,照样可以追求知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背景链接】2010年11月,被众多网友称为“花甲状元”的贵州老人李文超来到北京,准备在他心仪已久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旁听博士课程。他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读书,59岁考上大学并学习本科课程,连续5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并旁听课程5年。
(1)请探究记者访谈李文超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生活实际就某一角度谈谈“花甲状元”给你的启示。(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后一想,干脆把它买下。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4、单选题 下列有关名家名篇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为覆灭埋下了伏笔。(《三国演义》)
B.“你路上要好生保重啊,”觉民说罢,便跟着张惠如、黄存仁两人上岸去了。他们立在岸上,他立在船头。他跟他们对望着,彼此不住地挥手。
觉慧无法忍受这个家的种种罪恶,鸣凤的死、瑞珏的死都让他忍无可忍。他要出走,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最后他告别全家人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追求新的生活。(《家》)
C.克洛德死后,人们发现加西莫多也消失了,于是认定他们之间达成了一种魔鬼契约,因此按照教义,克洛德未能葬在圣地。(《巴黎圣母院》)
D.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另一方面,他奉行的是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堂吉诃德》)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则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康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小题1: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感知建筑物变形和振动从而作出判断反应,调节建筑物框架结构使之寿命延长。
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事故中能做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御灾害。
C.能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并能及时做出判断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
D.具有大脑能感知和判断建筑物状况,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小题2:文中第2段对建筑物具有“大脑”的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更有效地防御突发事故,使执行器在必要时能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计算机程序还为生命建筑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
B.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计算机程序便通过网络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C.科学家在建筑物内埋植了由无数光纤维组成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D.科学家为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具有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