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①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 ②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 ③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④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⑤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⑥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王叔文在东宫执政掌权,晚辈们力求上进,许多人争相依附他(王叔文)。
(2)那些做人家儿子的人,做每件事时特别需要谨慎小心,常常要担心(自己所作所为)会留给父母亲忧虑。
本题解析:
小题1:“衔”不是去“嘴里说着”,而是“心里怀恨”
小题1:②是间接表现?④不是表现其才能,故有②④的都可以排除。
小题1:皇上未认同裴度的说法。
小题1:(1)关键点:用事,务,附丽;(2)关键点:夫,贻,亲。
【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他的祖父的名字叫云,父亲的名字叫溆,他们都曾经在县里担任县令或者在州里做属官,世代以儒学著称。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荣登进士的等第,又荣登宏辞这一科。刘禹锡对古文十分精通,善于作五言诗,他的今体文章不仅写得漂亮,而且颇多才华。他曾经在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里做事,主要负责登记幕府的一些事情,表现更加谦恭和非同一般。后来他又跟随杜佑进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的职务。他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友好。
贞元末年,王叔文在东宫主事,晚辈们力求上进,许多人争相依附他。在这些晚辈中,刘禹锡特别被王叔文了解与夸奖,并且用宰相的标准对待他。唐顺宗即位后,因为长年生病不能处理政事,皇室中的所有文告,都从王叔文那里传出。王叔文还把刘禹锡和柳宗元带入皇宫内院,同他们商量革新的事情,对他们提出的意见没有不听从的。后来,刘禹锡又调任屯田员外郎,参与审判度支盐铁一案,并兼任崇陵使判官。
王叔文的革新失败,刘禹锡也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他人还在去连州的途中,又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处于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官员的风气孤陋寡闻,满眼都是不同内地的风俗,要找几个可以同他说话的人也找不到。刘禹锡在朗州的十年间,只能以吟咏古代先贤的文章和诗歌,来陶冶自己的性情。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喜好巫祝的游戏,每当整个宗族击鼓跳舞的时候,一定要唱粗俗的民间小调。刘禹锡有时也会参加到巫祝当中去,他就依照诗人的写法,创造出新鲜的歌词用来教大家唱。所以在武陵的山溪和洞穴之间传唱的乡间小调,有很多歌词就是刘禹锡写的。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还京城,宰相(裴度)又想安排他在中枢机构工作。这时刘禹锡写了一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句涉及到讽刺朝政的内容,执政的人看了很不高兴,又想把他从京城赶出来,贬为播州刺史。贬刘禹锡的诏书下达,御史中丞裴度启奏道:“刘禹锡有老母亲,年纪已经八十多了。现在那播州处在西南极其偏远的地方,野兽出没,人的踪迹很少到达。刘禹锡确实应该得到处罚,然而他的老母亲一日也离不开他,如果让刘禹锡去播州,那么他的母亲与儿子就是永别了,我担心这样会伤及陛下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良好风气。我冒昧地请求陛下你变通一下法令,把他流放到离京城近一点的地方。”宪宗皇帝说:“那些做人家儿子的人,做每件事时特别需要谨慎,常常要担心留给父母亲的忧虑。现在刘禹锡所受到的惩罚,应该比其他人更重一些,你怎么可以这样来替他说话?”裴度无言以对。过了很久,宪宗皇帝变了脸色,说:“我刚才所说的,是责怪那些做人家儿子的人的事情,然而我最终还是不想伤了他们所亲近的人的心。”就改派刘禹锡为连州刺史。离开京城以后的十多年中,刘禹锡又接连在好几个地方做刺史。
太和二年,在和州刺史的任上,被调回京城,授予主客郎中的职务。刘禹锡的心里还记挂着前面写诗遭贬官的事情,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诗》。他前面写的游玄都观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这样的句子,后面写的游玄都观诗中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这样的句子,人们看重他在诗歌中流露出的才气,却很看不起他的品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谷也,宅幽而势阻/宅:房屋
B.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畯:通“俊”
C.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便:安逸
D.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央:完、尽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吾非恶此而逃之/蚓无爪牙之利
B.其在外,则树旗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泉甘而土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3.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B.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C.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D.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4.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三种人?对这三种人作者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C
4.作者借李愿之口描述了三种人:“遇知于天子”者、“不遇于时”者、“伺候于公卿”者。作者借李愿之口,对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均持批判态度,对第二种人持赞赏态度。
5.(1)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
(2)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
(3)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素:向来、素来。
B.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兄长。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备:防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
B.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C.张良出,要项伯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3:下列加线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到、往。
B.良乃入,具告沛公乃:于是,就。
C.良曰:“长于臣。”于:比。
D.不如因善遇之。因:因此。
小题4:下列对文本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项伯“夜驰之沛公军”是想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句中的“为此计”是指沛公想“距关,毋内诸侯”。
C.项伯听了沛公的解释后相信了沛公不敢反,并“许诺”沛公在项王美言。
D.选文中沛公是一个有野心、能虚心纳谏、心思细密的人。
小题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项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省略句,通假字都为点)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兄本义为兄长,是名词,但因其位置处于动词之前,所以要活用为状语,因些译为:以兄长之礼。
小题1:A内通纳,使进入。C要通邀,邀请。D倍通背。背叛。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形成通假,即通假字 是本字的声旁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二是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如:“被明月兮佩宝璐”。这句中“被”字代替本字“披”。三是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中用形声字“材”代替声旁字“才”。
小题1:本段文字为教材中的文字,因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张良意在劝项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对待他。
小题1:代回原文,一一对照,“项伯听了沛公的解释后相信了沛公不敢反”文中无依据。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要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再联词成句,使之词达句顺。关键字:(1)具译为全部,以介词把。俱是一起的意思。(2)谓译为对谁说。旦日译为第二天。蚤是通假字。谢为道歉。句式:(1)具告以事为状语后置,应是以事具告。与俱去为省略句,应为与之俱去。(2)没有特殊句式。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