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7-03 08:20:4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多事芭蕉 张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 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故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做陪衬的份儿,它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目是“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董桥的文字,本就像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清代那个叫秋芙的,就曾在芭蕉上题了诗,与她的夫君玩笑。“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暮也潇潇。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历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只因为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的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她的爱蕉,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开篇以梅竹兰与芭蕉作比较,接着用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与芭蕉作类比,继而又以芭蕉比照几种人,其目的就是托物言志,表达对芭蕉品质的赞美。 B.“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这里的比喻、拟人,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芭蕉的逸气。 C.第四、五两段都是写芭蕉只能做陪衬,这与芭蕉桀骛狂放的性格形成极大的反差,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像芭蕉那样: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D.文章最后一段分别引用秋芙、李清照的诗词句子,有力说明文如其人。秋芙不配在蕉叶上题诗,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直接表达了她对芭蕉的喜爱。
| E.文章以说芭蕉讨人喜欢是因为它有真率的特点开篇,以称赞李清照“切切地喜欢着”芭蕉是因为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结束,可谓首尾呼应。 小题2:作者在写怀素和尚之前,先写了丰子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条叙述芭蕉具有怎样的韵味?(6分) 小题4:作者通过联想、比较,写了不少与芭蕉有关联的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为题。(8分)
2、阅读题 人类目前已经给地面交通、海洋航运和空中飞行制定了合理的交通规则,以避免事故和混乱。面对太空混乱的交通现状,人类却缺乏有力措施。各种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几乎不受任何管制,对人类的航天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人类将卫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大多数卫星的探测器进入地球轨道后只能发挥几年的作用,有的甚至一进入轨道就宣布失效了。科学家将人类航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等飞行器残骸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为太空碎片,即太空垃圾。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卫星发射的高峰期,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星不下几百颗,而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制造太空垃圾的过程。欧洲宇航局的太空专家称,人类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000多个。其中,地球轨道上至少漂浮着400余个火箭以及卫星的残骸,它们目前大多正高速绕地球运行。 太空碎片的平均运行速度是10公里/秒,其破坏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样的破坏力是航天器所无法抵御的。太空碎片的增多会对航天器构成巨大威胁,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之后的航天器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地球轨道上已经发生过大约200次这样的爆炸了,而每一次爆炸的后果就是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更多的太空“杀手”。 近日,国际航天安全促进协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航天安全专题研讨会,专门研讨太空交通管制问题。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则是目前实现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径。美国安全世界基金会技术顾问布莱恩·维登:“到目前为止航天安全还仅仅是军事领域的话题。促进航天安全对于太空的军事应用极端重要,但实际上民用太空领域也特别需要航天安全。航天安全促进系统需要一个国际环境,与航空领域的国际协作是同样的道理,但现在还是很少有公司或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相应的资源。” 为了促进这一系统的形成,从科研机构到跨国公司,再到卫星观测站等各方参与者,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必要数据。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融合这些类型各异的资源使之形成一致的可用资源,同时还要兼顾到各种不同资源的版权和商业机密。一些具体负责地球通信卫星运行的商业公司也已经意识到了航天安全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所行动。美国防务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空间安全专家特丽莎?赫金斯认为,民用航天安全体系可以向各方(国)提供安全数据,而且完全与政治利益无关,从而保证太空利用的透明度、缓解太空中的紧张关系。赫金斯说:“首先就是要求全球各卫星通信公司以及公司与政府之间能够建立航天安全数据共享机制,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现在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规则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太空交通管制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成为世界各航天大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专家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下列各项中,对“太空交通现状”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太空交通秩序混乱,太空垃圾威胁巨大。各种高速运转的卫星和航天器的残骸几乎不受任何管制。 B.人类发射一次卫星就制造一次太空垃圾。世界各国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星不下几百颗。 C.太空碎片直接威胁到太空航天器的安全。航天器的速度与太空碎片成正比时会解体成更多的碎片。 D.航天器爆炸就制造太空垃圾和太空“杀手”。到目前为止,太空已发生大约200次这样危险的爆炸。 2.下列有关“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避免航天事故和混乱,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规则迫在眉睫。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则是现在实现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径。 B.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要求全球各卫星通信公司以及公司与政府之间能够建立航天安全数据共享机制。 C.为了促进这一系统的形成,除各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卫星观测站等参与者外,一些相关的商业公司也因航天安全而有所行动。 D.建立这一促进系统需要一个国际环境,世界各国都可以向民用航天安全体系提供安全数据,从而缓解太空中紧张的政治关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航天大国一旦达成共识来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这不仅可使世界各航天大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还可以维护各国利益。 B.解决了如何融合各类型资源并形成一致的可用资源的难题,同时兼顾到各类资源的版权和商业机密,航天安全促进系统有望形成 C.从进入太空领域到今天的50年来,人类遗留在太空的垃圾至少有13000个,它们大多正高速绕地球运行,从而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 D.鉴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安全的巨大威胁,专家们已经在重视。这意味着实施太空交通管制和加强太空研究就能避免太空灾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散言:对一种新文体的命名?摩 罗 前不久读到吴再先生的一部书稿,他的文体更加单纯,一律分行排列,像是诗歌。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甚至比所谓“梨花体”更加浅俗。作者本人先后将其命名为“杂言”、“漫话”、“杂诗”、“麻辣诗”、“智慧诗”。不过对这样的命名,他很长时间一直举棋不定,似乎自己也并不十分满意。尽管在图书出版的最后关头他决定以“智慧诗”名之,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寻找一个更加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命名。 无论从文学上说还是从思想文化上说,吴再的写作都是非常边缘化的。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作为一家世界性中文报纸的总编辑,每天要签发十余万字的报纸文稿。将他的大脑说成当代社会的信息中心恐怕不算过分。视野开阔、信息丰富至此,能不感触良多?他当然没有时间来建筑鸿篇巨制,只能随手将这些感触草草记下,日积月累,竟然洋洋洒洒多达万余条。本来不过是自娱自乐,现在积累多了,又得着一个机会出版,我想,这正好是从文体上予以命名的一个好时机。 中国历史上最正统最有地位的文体,是诗、文、论。吴再这些不起眼的短章,肯定无法跻身这三座圣坛。历史上的“言”既自成一体又一直很边缘,它不像“不读诗无以言”的“诗”那么神圣,也不像“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那么庄严沉重。它包含着个人性、民间性、自由性、思想性、智慧性等多种优秀品质,充满了性灵化、情趣化、幽默化、闲适化的意味。将吴再的文体命名为“言”,在我看来比较合适。 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律,独词不便言物。我在“言”字之前加上一个“散”字,将其唤作“散言”。散乃散文、散曲之散,此词在中国著名文体中两度出现,显示了无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当我尝试将吴再的作品命名为散言时,立时感觉到只有这个命名才能大致体现这些作品的广阔、庞杂和博大。当这些作品结集出版时,只有被命名为“天下散言”,才能概括它“散言天下”的表达姿态和丰富内容。 散言作为一种新的文体的命名,既具有传统的继承性,又可以包容未来时代以同样姿态和方式写作的广泛而又灵动的文字。如果吴再的作品确实体现了新时代的一种写作需求和欣赏需求,得到后继者的呼应、模仿和发展,那么吴再就有幸成为了一种新的文体的开启者。(节选自《高中生之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吴再的短文特点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它文体单纯,一律分行排列,但因其浅俗,所以不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 B.因为它视野开阔、信息丰富,有万余条,所以堪称当代社会的信息中心。 C.吴再在写短章时,并不是刻意所为,而是随手而记,本意在于自娱自乐。 D.这些短章包含着自由性、智慧性等品质,充满了情趣化、闲适化的意味。
|
小题2:下列对作者将吴再的短章命名为“散言”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再的短章既能够自成一体,又非常边缘化,所以可以称其为“言”。
B.吴再的短章有感而发,随意而为,内容丰富,所以可以称其为“散”。
C.“散言”较之“杂言”、“漫话”、“智慧诗”等命名更具有文学史意义。
D.“散言”这个命名完全体现了吴再的短章广阔、庞杂和博大的特点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吴再的短章有别于现有的任何一种文体,所以吴再对其命名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举棋不定。
B.将吴再的短章命名为“天下散言”,很恰当地概括了它“散言天下”的表达姿态和丰富内容。
C.散言这一命名,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包容性,能包罗进未来时代所有广泛而又灵动的文字。
D.吴再要成为新文体开启者,其作品需体现新时代某些需求,并得到后继者呼应、模仿和发展。
小题4:概括作者把吴再的短章命名为“散言”的理由。(2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8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
孙凤山
①秋风不好惹。稍一撩拨,就能卷起乡愁,横飞肃杀,抑或连接秋收的景象。此刻,秋风吹拂的不仅是我的思绪,更是那满架的扁豆和扁豆花里的故乡。
②农人总是闲不得房前屋后的空地,一点一滴的栽种技艺世代传承。我是种过扁豆的,就在门口的矮墙边。它从出复叶长起,侧生斜菱状小叶,后来缠绕着往上攀援,直至总状花序腋生,终修成正果:扁镰刀形或半椭圆形,淡苋白色或淡黄色。一年年吃它的鲜嫩,一回回尝它的甘甜,才知道它所含的蛋白质多于白菜、番茄、柿子椒、黄瓜等,称得上是蔬菜中的“肉类”。难怪清诗人黄树谷这样《咏扁豆羹》:“短墙堪种豆,枯树惜沿藤。连朝童仆善,采摘报盈筐。”穿过秋风的,是扁豆一种未经雕琢的新鲜;秋风打结的,是扁豆一生的清新和优雅。望着一架垂涎欲滴的扁豆,我真舍不得离开一房老屋。
③“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郑板桥流落时的这副对联,居然把失意抛弃得无影无踪,把农家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秋风吹来,扁豆花开,姹紫嫣红,匍匐一片。尽管如此,人们不会感到妖娆艳丽,即便是那粉红色,也仿佛是沉浸在悠远岁月里的那种积淀的美丽,掩盖不住些许的惆怅。扁豆不求空旷沃野,好像永远跟房前屋后和矮墙篱笆结了缘。扁豆一生追求攀援向上,哪怕是一架朽木,它也拾级而上,勇攀高峰,探望一片片的云蒸霞蔚,把生命定格在探求的空间里。扁豆眷念家园,更青睐故人。房前屋后的扁豆象征着家园的温馨,恪守着季节的轮回,于是便生了怀念,长了乡愁。乡愁其实是一种寄托和感恩,是对生命的思索与磨砺。心灵的自由放逐久了,难免要寻觅归宿。扁豆之于我,恰如风筝的引线,牵动我的乡愁,总能给生活平添几多温暖。
④扁豆不仅鲜嫩可口,营养价值高,而且还能入药,主治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等。清朝学者查学礼这样写过扁豆:“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后人有的从中读出凄凉、有的读出寥落、有的读出欢喜,我却读出它的功用:一架扁豆,不畏贫瘠,甘于寂寞,饱人口福,泽被人间。当然,扁豆也有个性,人们食用不当,也会中毒。这与它含有的两素有关——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只有加热到100℃并持续一段时间后,两素才能被瓦解。这倒恰如人生一场,理应壮志酬怀,有益于人民和社会,倘若没有把握正确走向,便会误入歧途,甚至毁于一旦。因此,记取秋风和秋风吹拂的扁豆花,时时呼唤美好,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庭下秋风草欲平,年饥种豆绿成荫,白花青蔓高于屋,夜夜寒虫金石声。”尽管扁豆在甘甜中夹杂着些许苦涩,在温暖中捎带着些许肃杀,但那份远离喧嚣浮躁的鲜活、远离功名利禄的清新却是掩盖不住的,一如花开向外的美。
⑤“民以食为天,食以绿为优”,扁豆是蔬菜中的佼佼者。尝起扁豆,我就尝起随秋风一路的日子;想起扁豆花,我就想起一架秋风的往事。一架扁豆不复存在了,我们只有勇敢地往前走。一旦跨过往事,人生就会轻松许多……
——(选自《散文百家》总第二七二期2010.2)
小题1:作者在标题中说“满架秋风扁豆花”,文章开头又写到“秋风不好惹”,文中还多处提到“秋风”,请简要分析“秋风”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
?
?
小题2:理解划线文句的含义。(4分,每小题2分)
(1)扁豆眷念家园,更青睐故人。
?
?
(2)一架扁豆不复存在了,我们只有勇敢地往前走。
?
?
小题3:本文可当抒情散文来读,在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呢?本文又可作哲理散文来读,在文中,作者阐发了什么哲理呢?(6分)
?
?
?
小题4:文章语言婀娜多姿,请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两方面稍作赏析。(4分)
?
?
?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如今靠真本事吃饭的人太少了!”
②这句话并非一般的牢骚,而是切中时弊的痛心之语。那些不学无术之辈和招摇撞骗之徒大都修成“正果”,做了风光无限的阔老、名士。许多具有才智的人却因为不懂或不屑使用旁门左道的手段去求取超升发达,就一直沉沦下潦,埋没于陋巷之中,受穷受苦。本事派不上用途,自然被人看轻。“功夫在诗外”。推此理以及其它,就必须使一些先觉者洗心革面,不再死守某个固定的窠臼。
③面对一些出土文物,我常常啧喷多于哓哓。如青铜鼎和金缕玉衣之类,两三千年前就已经那样巧夺天工,我不禁要对古人的智慧一赞而三叹。
④养由基学射于后羿,最终不仅可以百步穿杨,一箭双雕,而且苍蝇也别想从他的神矢下逃脱。这是真本事。
……
⑤荆轲刺秦王的行动虽然是失败了,但荆轲的侠胆豪气固然是当世绝无仅有,这可以同行者号称“死士”的秦舞阳当场失色而荆轲临危不惧证之,这也是真本事。陶源明《咏荆轲》诗曰:“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岂止是有余情;还有余恨余憾。
⑥有真本事者最难的是韬光养晦,屈己从人。所谓“天忌多才”,其实,天忌是假,人忌是真,况且,怀才之士多半恃才傲物,不能与时俯仰,若证得庸人无地自容了,就必然惹恼他的,处于群起而攻、众怒而弃的窘困境地。
⑦兰含香而遭焚,蚌怀珠而致剖,岂不哀哉!庄子的“无用乃为大用”的理论,我先前一知半解,如今以事一一验之,皆丝毫不爽。有时,我们说:“某人内外无才,却出入三界(政界、商界、文界)如鱼得水,真是不可思议。”细想来,这种事何足讶怪。他的无用之中并非真的空空如也,另有许多心机,不易被人拆穿和识破,这倒反而成了他的灵符,有才无才的人都不会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都不会对他布阵设防,这样一来,他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转心思,就有足够的空间去措手足。那些有真本事的人太出众,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浅显的道理,不知为何聪明人却常常悟不透。
⑧当我们说某些人滥竽充数和尸位素餐时,还得细细地想一下,他们能在某把“虎皮交椅”上长期坐大,能在某处“皇家仓廪”中长期食肥,绝非只靠运气,实际上也是他们的“本事”挣来的。
⑨知识分子常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只有学问、技能、才智之类才算真本事,对于那些手段、权谋、伎俩则不屑一顾。世间凭前三者干出一番功业的确实不乏其人,但拥有现世荣华的还是后三者居多。世间的价值标准混乱不堪,评价起来殊非易事。但无论用冷眼还是用热心肠看世界,有学问、技能、才智的人大多是笑在最后的人,而且他们往往活得更踏实一些,更无愧无怍一些。
⑩人类若将自己的本事只用于创造而不用于毁灭,那该有多好。可惜这种儿童时代的心愿是永远无法单方面达成的。
1、本文作者认为有真本事者身陷窘境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是一篇随笔样式的散文,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B.文中作者引用不少名言佳句,使文章增添了文艺色彩,具有较大感染力。
C.文章从境遇、根源、结局等多侧面将不学无术之辈和真有才智之人作了对比。
D.文中作者认为要干出一番功业,就应该学会手段、权谋、伎俩的运用。
3、“那些不学无术之辈和招摇撞骗之徒大都修成‘正果’”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之情。(2分)
4、文中③—⑤段列举了古代身怀绝技之人如何为中华民族铸造辉煌;请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仿造第④段的写法,在④至⑤段之间另举一则体现古人真本事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