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一)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省所怙——依靠
B.汝来省吾,止一岁——留居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攻打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吾庐记
[清]魏禧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客曰:“陡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盖井而观,腰舟而渡,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且其志乐为之,而吾何暇禁?”季子为余言,渡海对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曰: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节选自道光刻本《易堂九子文钞·魏叔子文钞》)
【注】魏禧,字冰叔,号勺庭,宁都人。与兄魏祥、弟魏礼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而禧为最。明亡,绝意仕进。遂隐居翠微峰,讲学易堂,为“易堂九子”之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视勺庭为胜焉 视:看到
B.蹈不测之波 蹈:踏着、冒着
C.客有让余者曰 让:责备
D.兵变,阖而坐 阖:关门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人们不理解季子所为的一组是( )
①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②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③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
④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
⑤且其志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⑥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魏禧为其弟的“吾庐”写的居室记。文章叙议交错,转换自然,或状物写景,或叙事记人,意味无穷。
B.作者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并且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为志趣。艰险的环境,能够锻炼人的才能。
C.本文交代了“吾庐”的得名与景物,而更多的则是写其弟为“求朋友,揽风土之变”的“冲危难,冒险阻”的经历。
D.作者认为其弟魏礼历险远游是做了他想做却没有能做的事,对其远游表示理解,并流露出赞赏之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井而观,腰舟而渡,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允正字修己,以荫补供奉官。太平兴国中,掌左藏库,屡得升殿奏事,太宗颇记忆其旧故。雍熙中,与张平同掌三班,俄为阁门祗候。四年,迁阁门通事舍人。时女弟适许王,以居第质于宋偓,太宗诘之曰:“尔父守边二十余年,止有此第耳,何以质之?”允正具以奏,即遣内侍辇钱赎还,缙绅咸赋诗颂美。
淳化中,命讨戎、泸州叛蛮。迁西上阁门副使。太宗虑京城狱囚淹系,命允正提总之。尝请诏御史台给开封府司录司、左右军巡、四排岸司印纸作囚簿,署禁系月日,条其罪犯,岁满较其殿最。诏从其请。逾年,开封府上言:“京师浩穰,禁系尤众,御史府考较之际,胥吏奔命,有妨推鞫,况无欺隐,不烦推校。”卒罢之。允正又提点左右藏,屡乘传北面,经度边要。五年,为卫州修河部署。会建清远军积石寨,命诣瀚海部分其役。还,拜西上阁门使、并州驻泊钤辖。俄代张永德知州事,徙代州。
咸平初,使西蜀询访民事,还,进秩东上阁门使,历知镇、莫二州。又为并代马步军钤辖。契丹扰边,车驾驻大名,允正与高琼率太原军出土门路来会,召见便殿。所部有广锐骑士数百,皆素练习,命允正引以入,赐缗钱。遣屯邢州,与石保吉逐辽人,辽人遁去。俄以兵会大名,复还并代。
五年,合泾原仪渭、邠宁环庆两路为一界,命王汉忠为都部署,驿召允正为钤辖兼安抚都监,即日上道。大中祥符三年,累表求还。至京师,将祀汾阴,以疾难于扈从,命为河阳部署以便养。会张崇贵卒,赵德明颇逾轶,亟诏徙允正为鄜延部署,内侍密诏存谕。礼成,领河州团练使。允正颇知书,性严毅,疏财,喜自修饬。素病佝偻,以是罕在要近,累典边任,多杀戮。是秋,徙知永兴军,卒,年五十一。(节选自《宋史·李允正传》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三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颇记忆其旧故故:旧交
B.时女弟适许王适:出嫁
C.即遣内侍辇钱赎还辇:人力车
D.太宗虑京城狱囚淹系 淹:滞留,久留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允正“严毅,疏财”的一组是(3分)
①屡得升殿奏事?②尝请署禁系月日,条其罪犯
③以居第质于宋偓?④与石保吉逐辽人,辽人遁去
⑤以疾难于扈从?⑥累典边任,多杀戮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允正的父亲为朝廷守边二十多年,是有功的;因此李允正能够以恩荫补为供奉官。
B.朝廷一直采纳李允正的建议,对在押犯人实行盖印纸张簿籍,这样有利于监狱管理。
C.李允正忠于朝廷,恪尽职守。先后多次调任边防;为巩固边关,难免经常涉足杀戮。
D.李允正严厉果敢,不爱财,重修养,可是多执掌边防;因为他患有佝偻病,仪表不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尔父守边二十余年,止有此第耳,何以质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部有广锐骑士数百,皆素练习,命允正引以入,赐缗钱。(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心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有中人①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庾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瘗②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取材于《宋史·忠义传》)
注:①中人:这里指宦官。②瘗(yi):埋葬。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创开边隙——边:边境
B.传首四方——首:首先
C.不恤国计者——恤:担忧
D.于是亟诏纲人——亟:急忙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众脔而磔之
B.顷之,东具冠带出
C.四明李猷瘗之
D.特以国故,至为之死
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另外选派忠诚讲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B.传旨慰谕,众莫肯去——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官员们都不愿意前去。
C.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陈东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
D.吾亦知公,安敢相迫——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无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B.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纲的职务。
C.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D.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