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7-03 08:39:1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圃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3分)
(2)三、四句写出了海棠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参考答案: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之情(2分),也写出了对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南宋朝廷的担忧之情(1分)(3分)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颜,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1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2分)。(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①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③,松下清斋折露葵④。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 ①蒸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②菑: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③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季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④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
小题1:王维的诗讲究“炼字”,“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的“迟”很有意味,请简要赏析它的作用。(4分)
小题2:苏轼曾评说“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赏析这首诗的“诗中有画”的绘画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个“迟”字,不仅写出了天阴地湿、空气潮润,炊烟缓缓升起的情景,(2分)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2分)
小题1: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一白一黄,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写动态,一写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典型地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这是一种绘画美。(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的“迟”的意味考查属于练字,先回答“迟”字的含义,再回答情感——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小题1:赏析这首诗的“诗中有画”的绘画美,注意写景的方法: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景物的动态等。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小题1:“杨花如雪”这—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4分)
小题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1分);②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1分);③用杨花的纷乱如雪,烘托离京时心绪的烦乱(1分)。
小题2: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1分),接着写“忍泪”的原因(1分),再写前路的艰险(1分),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1分)。
小题3:①夸张、对偶;②表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
修辞手法,1分,只答“对偶”不得分;答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等意思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是诗歌中写景的句子,主要用于借景抒情,此外还用于交待写作时间和渲染气氛。
小题2:
上片写伤别之情。“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开门见山,写离别之状,写离别之时。“忍泪”表明作者对离别的伤心烦乱。“杨花”既指离别在杨花纷飞的三月,又借杨花纷乱喻作者离别心乱如麻的心绪。“惆怅天涯又离别。”一句“又离别”表现“忍泪”“惆怅”的原因。“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远远望去,要去的碧云西畔,群山层叠,行路艰险。“据鞍归去也,情凄切!”虽离别之心伤,虽路程之艰险,而君命难违,只能“据鞍归去”,凄然而走。
小题3: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一日三秋”语出《诗经·王风》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形容离愁之痛,思念之苦。“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既是一种夸张,又形象表现出作者与京友难舍难分的情谊。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用前人诗词较多,然而并不令人感觉到是有蹈袭之弊,所借之笔顺手拈来,又别出新意,为我所用,如同己出,可见作者驾驭词艺的表达能力可称一绝。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面所列的“诗眼”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C.《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琵琶行》的诗限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②似月,皓腕凝霜雪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小题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小题2: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3: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②“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③“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小题2:这样写,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太值得游子留恋”之意(1分),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2分)
小题3:衬托(以乐景写哀情)。(2分)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依恋之情,(1分)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三句话分别从景美、情美、人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小题2:词语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值得游子留恋”,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小题3:整首词从景美、情美、人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南好”。江南是一种美好之景,而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抒发的是一种哀伤之情,所以使用了衬托(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