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08:39:17 【

1、阅读题  阅读《浪淘沙 北戴河》,回答问题。(4分)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该词作于1954年夏)
1.作者由秦皇岛外壮阔的海景联想到了什么?(2分)
?
?
2.“挥鞭”这一瞬间动作,显示了人物的性格是?。(2分)


参考答案:
(1)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沧海的历史往事(1分)和那首《观沧海》诗(1分)。
(2)沉雄豪放,威猛勇武。(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小题1: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5分)
小题2:元朝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清代沈德潜也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试就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巢穴中去栖息,他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儿归。(2分)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2分)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2分)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2分)
小题2:整首诗写景抒情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转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2分)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2分)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自然的特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道题目第二联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第三联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答题时按着先阐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的效果的步骤答题。
小题2:这是一道诗歌风格的考核的题目,重点是“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那就结合诗句分析哪些地方体现这种风格特征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②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注释:①广陵:今江苏扬州。旧游:即故交。②维扬:扬州的古称。③海西头:即扬州,扬州近海,所以说是海西头。
1.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清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联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两联通过写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木叶、月照孤舟的景象,渲染出清寥孤寂的环境,书写黯淡悲凉的情绪,突出作者不平静的情绪和孤寂之感。
2.后两联是作者向朋友倾诉客居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土和怀念友人的真挚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1)“秋事促西风”中的“秋事”本意是秋收的事情,从全词看,实际上是指什么?“岁将晚”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中“醉”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边疆紧急的战事。时序的晚和作者年岁的大。
(2)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朝廷昏庸无能的愤懑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春日临池
(北朝) 温子昇
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嵯峨映连璧,飘颻下散金。
徒自临濠渚,空复抚鸣琴。莫知流水曲,谁辩游鱼心。
小题1:“嵯峨”、“ 飘颻”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加以说明。(4分)
小题2:诗歌后四句拿古人自比,以抒胸臆。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诗描绘了春日傍晚时分池中绚丽壮观的景色。“嵯峨”句写出漫天云霞映
照在碧玉似的池水中,犹如山峰的倒影峥嵘多姿;下一句写云霞逐渐四散,池中的倒影也不
断变化,在粼粼波光中,万千光点闪烁不定,犹如片片碎金令人迷醉。
小题1:句中“徒自临濠渚”、“谁辩游鱼心”用庄子和惠施在濠梁之上争辩“鱼之乐”的典故;自比庄子,而无惠施,只一个人站在濠渚,没人去体会游鱼之心;而 “空复抚鸣琴”、“莫知流水曲” 用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典故;自比伯牙而无钟子期,只好一个人独自弹琴;表达了诗人好友不遇,知音难觅的怅惘和失落。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对具体意象的分析来概括本诗所
描绘的景象。关键词为用法1分(应答出比喻才得分);总写壮观景色1分;对两句诗的描
写各1分。注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与思想感情。与古人对比,有对比手法,表现自己的心情。古人的事例也是一种用典,用典的目的也是表现自我的情感。这两个典故都意在表达表达了诗人好友不遇,知音难觅的怅惘和失落。关键:分析两个典故内容或自比对象,2分,指出胸臆1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