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7-03 20:55:51 【

1、阅读题  拓展阅读(8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作者:明代·王世贞)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诈赵而其璧胁:威逼
B.大王弗予城,而赵璧绐:欺骗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僇:通“戮”,杀
D.臣请死于国就:接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蔺相如完璧,人皆称之
②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B.①入璧秦弗予城
②毕礼归之
C.①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
②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①若劲渑池
②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直”在赵国的一组是(?)
①入璧而秦弗予城?②秦出城而璧归?③璧入而城弗予
④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⑤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⑥使舍人怀而逃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C.作者认为蔺相如派手下的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国。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与秦国的强硬较量,柔韧使廉颇惭悟,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诈赵而胁其璧”,“胁”处在谓语动词上,后带宾语“其璧”,所以,“胁”应释为动词,勒索。
小题2:A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B项,连词,表转折,可是,却;连词,表顺承。C项,介词,因为;连词,用来,来。D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一人称代词,我。
小题3:首先要理解“直”的含义,反之亦可考虑“曲”,即可选出赵国的“直”,亦可从秦国的“曲”考虑。②句是讲赵国的“曲”,⑤句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决心,⑥句是赵“曲”,非“直”。
小题4:原文说“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意思是秦国那时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
点评:“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解释划线 91ExAm.org字的意思。
(1)宫中促织之戏(  )
(2)四海(  )
(3)栋之柱(  )
(4)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者(  )
(5)牖而居(  )
(6)入邑庠(  )
(7)风云开(  )
(8)烟涛微茫难求(  )
(9)得府君书(  )
(10)君既若录(  )


参考答案:(1)崇尚,嗜好
(2)统一
(3)承担,支撑
(4)禁受得住
(5)关上
(6)使
(7)合
(8)实在
(9)刚才
(10)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③,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④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刀笔:主管文书的官吏④丁:遭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佯不省佯:假装
B.一府大震,皆奉法一:一个
C.或为匿名书毁亮毁:诋毁
D.未尝缘故谊有所干干:求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前某事宜行,若止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D.其为政,纤悉周密/余嘉其能行古道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到苏州后,况钟巧使计谋,严惩了营私舞弊的不法之吏,震动了全府上下,从而使官吏全都依法行事。
B.况钟用簿籍记录地方上官吏的善恶之事,目的是对下属官员进行鼓励。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礼贤敬德,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职期间,深得百姓爱戴,在他为母亲守丧、任职期满当调离时,百姓请求让他留任;死后,百姓聚集痛哭,立祠纪念他。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2分)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① 即使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③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本题解析:
小题1:(一:全,都)
小题1:(都是代词,他。A第一个是代词,你们,第二个是“如果”;B第一个是代词“它”,第二个是结构助词;C第一个是连词,表目的,“用来”,第二个是介词“用来”)
小题1:(①况钟巧使计谋③况钟爱民⑤写太监的事)
小题1:(不是记录下属官吏,而是记录乡民,目的是惩恶扬善,管理百姓)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踢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犊。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罢斥,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蠲免烦荷之征,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民的,即上书朝廷讲明。
  清军御史李立在匈补军户时为政暴虐,府同知张徽秉承李立的心思,动辄用酷刑压制平民改配军籍。况钟上疏奏免一百六十人,只役及本人的一千二百四十人。苏州府属县拖欠的赋税共四年未收齐,总计七百六十余万石。况钟请求适当改为征钞,被户部部议时否决,但从此后颇有所蠲免和减征。况钟又曾上言:“近来奉诏召募百姓租种官民荒田,官田按照民田科则征收,没有人种的田地则免除赋税额。昆山等县百姓因为死亡、迁徙、从军而除掉户籍的,共三万三千四百余户,所遗留的官田二千九百八十余顷,应当减去赋税十四万九千余石。其他官田被海水淹没的,赋税额却依然存在,应当都按照诏书的规定办理。臣所管辖的七县,共计秋粮二百七十七万九千多石。其中民因征粮仅十五万三千余石,而官田征收税粮就多达二百六十二万五千余石,有的田地一亩征收达三石之多,轻重不均到这样程度。洪武、永乐年间,下令给北方各驿站出马役,前后四百多匹,定期三年发遣回还,如今已经三十余年了。马死就要补充,没有完休之时。工部征收三梭阔布八百匹,浙江
  十一府只征百匹,而苏州一府就征达七百匹,请求敕令有关机构处理。”宣宗都予以批准。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以前,太监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又有卫所将士军卒,时常欺凌百姓。况钟到任后,都敛迹不敢再放肆。即使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作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这是想借此报答您。”平思忠家素来贫寒,从来不靠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
  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象他一样。况钟死后李从智、朱胜相继为苏州知府,也都是奉敕书行事,但是敕书中信用倚靠的程度都赶不上况钟了。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A.雨泽下(流人)  (等到)诸父异爨  客(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  (婢女)每谓余曰  以手(关闭)门
C.墙往往(到处)而是  (大概)有神护者  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很像)女郎也  余既为此(志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种皓传
范 晔
种皓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
案:查办。
C.吏人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并凉二州
寇:侵略。
小题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3分)
①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时,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①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有何凭据知道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②我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慷慨”,古今意思不同,文中的意思是“意气风发,激昂振作”。
小题2:①表现种皓不追求名利,不结交俗人;③表现种皓受人喜爱;⑥表现边境安然无事。排除这三项即可。
小题3:B项概括不当,“种皓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小题4: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对文言句式和重要文言实词的理解。“何以知非奸邪”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同时是反问句。“信”,凭证;“纠发”,揭发检举;“饰匿”,掩饰,隐瞒。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