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A.网络热词“背后的故事”基本上是能够对人心产生巨大冲撞与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 B.网络热词“背后的故事”大多与公共利益相关,并且能让人产生共鸣。 C.网络热词不断地被网友传播,体现了网友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积极关注程度。 D.网络热词的风生水起,使得它“背后的故事”成为了一起起社会热点事件。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中“网友凭空发挥创造”不正确,因为文中明确指出“每个网络热词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小题2: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应该是先有“一起社会热点事件”才使得“网络热词风生水起”。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想象。结合原文可知,C项推断不正确,社会热点本身是存在的,正是因为有了社会热点才有反映社会热点的词语出现,而不是有了网络热词才产生了社会热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 “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从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路亭
柯灵
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有的是交通利器,却大抵和路人无关。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项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
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龄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里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毋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
“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一九三五年?
1.文章第一段细数“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路亭”具有怎样的“风貌和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说:“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两段文字写老家的路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引出下文对故乡路亭的叙述;形成对比,表达对路亭所代表的生活的深深眷恋;增强文章的现实感,使行文富于变化。?
2.建筑简陋,设备简单;供人憩坐,富于实用价值;让生命获得苏息,抚慰心灵;布局讲究,引人入胜。?
3.(1)路亭虽破陋寒伧,但能让奔波忙碌的劳人身心感到温暖,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
(2)具体表现路亭布局讲究,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表达对老家的路亭深切的怀念。
?4.路亭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透着人文关怀,应在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表达作者对路亭的特殊风貌和品质的赞美,对路亭的怀念,以及深切的人文情怀。(意思正确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我非画家
冯骥才
近日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文革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难。
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伺—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祥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丈学的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足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丈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文学给予我画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联想,还有文学的本质要求:不重复。
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
在一种艺术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称之为:感觉疲劳:自己创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缚自己:与之疏远一段时间,相隔一段距离,反而能更好地感觉它;艺术的表现欲望,压抑它反倒能成全它。这样,每每写乏了,开砚捉笔,展纸于案,皎白的一张纸上好似布满神经,锋毫触之,敏感异常,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这才是绘画的最佳状态。放笔纵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灵性的生命,活脱脱呈现出来。
艺术,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
至于画风画法,欲言无多,一任自然而已。风格是一种气质,或是一种生命状态,风格无法追求,只有听任生命气质的充分发挥。若以技法立风格,匠也。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
我笑而不答。画家这两个字,对于绘画本身无从帮助。
小题1:第1自然段“先前那样随心所欲”具体指什么?(4分)
答:
小题2:第5自然段中写道,“画非画,文非文”,在作者心目中,(1)这“画”是,(2)这“文”是?。(3)文中又写道,“画同文,文亦画”,作者的意思是说?(6分)
小题3: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我笑而不答”。到底作者愿意什么?为什么?(4分)
答: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说“我非画家”,是由于他已离开绘画而步入了文坛。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比绘画大。
B.”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是说这心中的“画”,是完成了绘画创作的全部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C.本文语言流畅,挥洒自如。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比喻、反复、排比、对偶等辞格的运用,乃至文言词语句式的调度都恰到好处。
D.“……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比喻艺术表现欲望受压抑时绘画的最佳状态。
E.本文运用比较手法纵谈绘画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和哲理色彩。
参考答案:
小题:.步人文坛前的15年那样自如地作画。 (4分)
小题:.(1)片断静止的文学(或“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的再现”)(2)绵延不断的画
面(或“用文字作的画”)(3)文学创作和绘画本质是相同的。? (6分)
小题:.(1)作者愿意既为文以作画。(2)而不在乎画家、作家的头衔。(3)因为为文是
作者对社会人生尽责任的方式。(4)作画是作者自身一种深刻的生活方式。? (4分)
1 4.A、D (4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爱流汐涨
月儿的步履已踏过稽家的东墙了。孩子在院里已等了许久,一看见上半弧的光刚射过墙头,便急忙跑到屋里叫道:“爹爹,月儿上来了,出来给我燃香罢。”
屋里坐着一个中年的男子,他的心负了无量的愁闷。外面的月亮虽然还像去年那么圆满,那么光明,可是他对于月亮的情绪就大不如去年了。当孩子进来叫他的时候,他就起来,勉强回答说:“宝璜,今晚上不必拜月,我们到院里对着月光吃些果品,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
孩子一听见要出去看热闹,更喜得了不得。他说:“为什么今晚上不拈香呢?记得从前是妈妈点给我的。”
父亲没有回答他。但孩子的话很多,问得父亲越发伤心了。他对着孩子不甚说话,只有向月不歇地叹息。
“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
父亲说:“是,我今晚上病了。你不是要出去看热闹么?可以教素云姐带你去,我不能去了。”
素云是一个年长的丫头。主人的心思、情性,她本十分明白,所以家里无论大小事几乎是她一人主持。她带宝璜出门,到河边看看船上和岸上各样的灯色,就告诉孩子说:“你爹爹今晚不舒服了,我们得早一点回去才是。”
孩子说:“爹爹白天还好好地,为何晚上就害起病来?”
“唉,你记不得后天是妈妈的百日吗?”
“什么是妈妈的百日?”
“妈妈死掉,到后天是一百天的工夫。”
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素云只得说:“夜深了,咱们回家去罢。”
素云和孩子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躺在床上,见他们回来,他说:“你们回来了。”她跑到床前回答说:“二爷,我们回来了,晚上大哥儿可以和我同睡,我招呼他,好不好?”
父亲说:“不必。你还是睡你的罢。你把他安置好,就可以去歇息,这里没有什么事。”
这个七岁的孩子就睡在离父亲不远的一张小床上。外头的鼓乐声和树梢的月影,把孩子纠缠得不能睡觉。在睡眠的时候,父亲本有命令,不许说话,所以孩子只得默听着,不敢发出什么声音。
乐声远了,在远处的杂响中,最刺激孩子的,就是从父亲那里发出来的啜泣声。在孩子的思想里,大人是不会哭的,所以他很诧异地问:“爹爹,你怕黑么?大猫要来咬你么?你哭什么?”他说着就要起来,因为他也怕大猫。
父亲阻止他,说:“爹爹今晚上不舒服,没有别的事。不许起来。”
“咦,爹爹明明哭了!我每哭的时候,爹爹说我的声音像河里水声潲潲地响,现在爹爹的声音也和那个一样。呀,爹爹,别哭了,爹爹一哭,教宝璜怎能睡觉呢?”
孩子越说越多,弄得父亲的心绪更乱。他不能用什么话来对付孩子,只说:“璜儿,我不是说过,在睡觉时不许说话么?你再说时,爹爹就不疼你了。好好地睡罢。”
孩子只复说了一句:“爹爹要哭,教人怎样睡得着呢?”以后他就静默了。
这晚上的催眠歌,就是父亲的抽噎声。不久,孩子也因着这声就发出微细的鼾息,屋里只有些杂响伴着父亲发出哀音。
1.?父亲叮嘱儿子“……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这句话中“别人”二字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二段写外面的月亮“还像去年那么圆满,那么光明”,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杂响与父亲发出的哀音中结束。你怎样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哭?如此结尾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具体说说文章中儿子宝璜有什么性格特点。并探讨这一人物形象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别人”二字点出热闹是别人的,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痛苦。
2.?①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象征着家庭团圆,联系着对亲人的思念;对月亮的描写,更能反衬出父亲内心的“无量的愁闷”。
②儿子因月而唤父,父亲却望月而伤怀,对月亮的描写,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心情的变化(“可是他对于月亮的情绪就大不如去年”),也为下文人物的情感发展做了烘托和铺垫。 3.?①角度一:(示例)妻子死后,父亲在孩子面前始终未曾哭过,只能在亲人入睡后才能发出哀音。因为爱妻百日之祭,正值月满中天,所以忍不住放出悲声。(让一直认为“大人是不会哭的”的孩子诧异并且恐惧。)角度二:父亲的哭,表现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了内心的孤独痛苦。
②父亲的情绪,从面对圆月的“叹息”到就寝时的“啜泣”和“抽噎”,作者所传达的感情至此达到高潮;叙事到此也戛然而止,结尾的“哀音”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作者以朴实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从听觉的角度含蓄地表现出真挚的感情。
4.?①因为年幼,宝璜始终没有理解父亲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先是“喜得了不得”,随后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叹气,夜里又误以为父亲是因害怕而哭泣。)但他懂得关心父亲(“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知道顺从长辈(“不敢发出什么声音。”)是个单纯而善良的孩子。
②文章的主旨是表现“父亲”对亡妻的深沉朴素的怀念和哀悼。
③(示例)角度一:作者始终并没有直叙父亲内心的感情,而是通过父子对话的间接描写来表现的,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力量。
角度二:单纯的孩子不懂父亲的丧妻之痛,更无法分担父亲的忧愁。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父亲对妻子的思念更加深了一层,痛苦也更增加了一分。(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