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21:13:4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7分)
行香子 过七里濑①
[宋]苏 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②,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③。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 ①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桐庐城南三十里处。两岸青山相对,江中水流湍急。②鉴:镜子。③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于富春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了七里濑的美景:轻舟惊鸿,水清波平,鱼儿翻腾,白鹭点点。
B.上片“过”字点题,写出行程;“急”“冷”“明”不仅状写出景物特点,同时写出作者不断变化的主观感受。
C.“算当年”四句用典,吟咏刘秀称帝后严子陵隐居一事,归结为“一梦”和“空名”,蕴含着人生感叹。
D.下片由山起笔,中间插入议论感慨,顺势抒怀,最后以远山、云山、晓山三座山结尾,落于景语,隽永含蓄。

小题2: “双桨鸿惊”句,有人认为是船桨划动如鸿雁惊飞,有人理解为船桨划动使鸿雁惊起。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合理?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结合本词,并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谈谈你对这种人生感慨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示例一:我认为船桨划动犹如鸿雁惊飞更为合理。(1分)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1分)与前句“一叶舟轻”及后句“过沙溪急”相呼应,(1分)将舟行水中的优美姿态及舟之轻盈、迅捷写得生动传神。(1分)示例二:我认为船桨划动使鸿雁惊起的解释更合理。(1分)清澈的江面上,一叶小舟的划动就能使岸边的鸿雁惊飞,以动衬静,突出环境之安静。(1分)“双桨鸿惊”“鱼翻藻鉴”的动态与“天清”“波平”的静态结合,(1分)共同表现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1分)
小题3:下片表达了作者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喟叹。正如词中所言,“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严子陵也是空有钓名之想,不能尽享自然之美。这种思想在苏轼许多诗文中都有表现。大江东去,浪花淘尽千年以来的英雄人物,江水依然悠悠,可英雄踪影难觅。人生易逝美好难再,但自然永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因为这种人生态度,苏轼才能在遭受贬谪前途未卜之时,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感受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然自安。所以,这种人生态度在处境艰难而自我力量难以改变之时,未尝不是一碗心灵鸡汤,可以让我们放下世俗,淡泊名利,安然恬静地生活。


本题解析:
小题1:“远山、云山、晓山三座山”有误,山远故曰“长”;且云雾缭绕,曰“乱”;若是清晨,一定能见出青色,所以说“青”:并非是三座山。
小题2:无论哪一种,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该题考查的是联系上下文分析表达的能力,所以关键在于分析解读时紧密结合全诗,考虑整首诗的意境特点并加以分析阐述。
小题3:首先明确苏轼词中的人生感慨,“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给了我们明确的态度,正如“人生如梦”;其次结合本词和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谈你对这一人生态度的看法,既要有看法,又要有分析。看法可以是赞成这种态度,认为它能给失意者人生的慰藉;也可以是否定这种态度,因为它容易消磨我们的斗志;还可以谈这种人生态度的形成原因。总之,只要能结合本诗(扎根于文本),又能举出苏轼其他作品中的例子(适当延伸),分析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两题。(6分)
题菊花      唐 黄巢①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②,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①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②青帝:司春之神,主管春天时令的神。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极言菊多,勾画出了 “孤高绝俗”的菊花形象。
B.第二句写菊花凌寒盛放,散发清香,却得不到欣赏。
C.第三、四句运用想象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本诗起句平实,结语豪壮,给人以不同凡俗之感。

菊             唐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
【注】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小题2】黄巢的《题菊花》和郑谷的《菊》同是咏菊诗,但表达的情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黄巢的咏菊诗,由菊花虽美却开于寒秋得不到欣赏的命运生发感慨(1分),表明自己一旦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表达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雄心壮志(1分)。郑谷的咏菊诗,写菊处身低微、不求高位、馨香四溢、在重阳节得人欣赏的特点(与瓦松的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特点形成对比)(1分),赞美了道德高尚者不慕荣利的思想境界(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仔细研读各选项内容。题中,A句错误在于,首句只是写菊多,没有写出“孤高绝俗”的菊花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应结合黄巢的身份和两诗的内容分析。黄巢是农民起义领袖,他的咏菊诗,由菊花虽美却开于寒秋得不到欣赏的命运生发感慨,表明自己一旦成为青帝后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表达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雄心壮志。而郑谷的咏菊诗,写菊花处身低微、不求高位、馨香四溢的特点,赞美了菊花道德高尚、不慕荣利的品格。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浣溪沙(其二)①
姜 彧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②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 ①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②武林,地名,即今杭州。
小题1:有人说,“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字用得别出心裁,请加以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最后一句“一尊心事百年期”,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2分)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2分)
小题2:“心事”,就是词人现在身在官场尚无法实现的归隐田园、寄身山林的心愿。(1分)“百年期”即终生的期待。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的山水,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1分)抒发了作者想摆脱俗世的喧嚣,早日寄身山林的思想感情。(2分)


本题解析:作品首先从山峰上的云岚写起,一个别出心裁的“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作者的视线由远而近,接着描写拍岸的河水以及岸边的春草与沙滩。写草言其“香”,状沙称其“暖”与“净”,这些字眼同上句的“滴”字一样,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至此,作者的欣喜之情也难再自禁,于是发出了“只疑误入武林溪”的由衷赞叹。下片写林木的繁茂。首句写桃,次句写柳。一鲜红,一碧绿。一蓬勃向上,一茁壮下垂。二者形色迥异而相映成趣,从而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锦绣春天捧给了读者。如此胜境,怎能不让词人情愿老于是乡呢?词末“一尊心事百年期”所表达的即是这样一种心愿。
小词短短六句,以写景为主,描摹物象鲜明生动,且极富层次感,同时善于融情于景而了无痕迹,虽也直写情语,然皆出于自然流露。其语言平易而简洁,风格清新而明快,颇有唐人绝句之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小题1】诗的第一、二、四句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夜雪?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小题2】该诗是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折竹声”三字不仅显示了冬夜________的特点,更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句从触觉角度感知衾枕冷,可见雪之大;第二句从视觉角度见窗户明,说明雪大与深;第四句从听觉角度,可知雪重。(3分) 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写视听结合也可)(1分)    
【小题2】寂静  谪居时的孤寂(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2013·江苏扬州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 吕本中在宋高宗时做过中书舍人,因主张政治清明,收复失地,得罪秦桧被免职,这首词就是他被免职后在流徙途中写成的。
小题1:请赏析本词上片开头两句中“侵”和“度”这两个动词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上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和下片“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前者写斜月照射下的驿路被行旅者侵扰,后者是写溪桥上的晓霜被行旅者踏破。作者用这两个动词将一个不怕秋寒砭骨、不顾霜寒路滑匆忙奔波的行旅者的形象勾画出来。
小题2:前者是描写,后者是抒情。
小题3:“只言”和“不道”句形成鲜明对比,既揭示了“旅枕元无梦”的原因,又表现了作者屡遭坎坷却不改其政治态度的爱国精神和刚正品格。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中的炼字。首先,用自己的语言对该字进行解读,“侵”写斜月照射下的驿路被行旅者侵扰,“度”写溪桥上的晓霜被行旅者踏破。然后,指出所描写的匆忙奔波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2: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上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是描写景色,下片“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是抒发情感。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本词的写作背景中可以看出吕本中被免职后又被流放。“只言”和“不道”形成对比,虽然江左风光好,但是难免思归中原的凄凉之情。既说明了原因,又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和刚正品格。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