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然遇之——卒:突然
B、道丧文弊——弊:通“蔽”,蒙蔽,欺骗
C、忠犯人主之怒——犯:触犯
D、而不得回宪宗之惑——回:挽回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愈有作为的一组是
[? ]
①不恃力而行 ②谈笑而麾之 ③道济天下之溺 ④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⑤期年而庙成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苏轼为潮州人重修的韩愈庙写的一篇碑文,作者对韩愈的人格、精神、思想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B、苏轼通过形象的事例来阐释天道和人事的区别,他认为韩愈所做的事情是合乎天道的,也是合乎当时的人事的。
C、本文语言铿锵有力,句式错落有致,文章显得气派恢弘而又灵活生动,堪称是神来之笔。
D、韩愈在潮州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怀念韩愈,为他修建了祠庙。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这是因为他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兴衰。
(2)有人说:“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他死后有知的话,是不会深切怀念潮州的,这是明摆着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禀:承受。
B.如董狐之书法不隐/隐:隐瞒。
C.足以验世途之多隘/隘:险恶。
D.历代厚诬,一朝始雪/雪:澄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句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故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B.古之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危险)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郭解之旁郡国(动词,到)
B.子而思报父母之仇(助词,的)
C.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助词,的)
D.南阳赵调之徒(代词,这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2)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4分)
(3)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4分)
参考答案:
(1)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紧紧跟着。(“云”“响”“赢”“景”是关键)
(2)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为”;“草”“竹”名作状,“茨”“椽”名作动,“戛”要落实。)
(3)他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得分点“即” “具” “有司”,句意一分。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简单